正文 1.北京名小吃之:艾窩窩頭上一點紅(1 / 1)

1.北京名小吃之:艾窩窩頭上一點紅

樂活北京:咂摸京味兒找幸福

艾窩窩又稱愛窩窩,舊年許多詩人樂於吟詠這種民間美食,如下列舉兩例:

一是《首都雜詠》,它描繪的艾窩窩是:

“形似元宵不用搖,豆黃玫瑰餡分包。外皮已熟無須煮,入口甘涼製法高。”

二是《燕都小食品雜詠》,它描繪的艾窩窩是:

“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麵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詩後還注曰:“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這兩首竹枝詞互為補充,互相佐證,把艾窩窩的原料組成、製作方法、形狀大小、食用口味描繪得一清二楚。艾窩窩曆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曰:“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可見其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至於艾窩窩的來曆,清·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認為:因有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當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宮人說:“禦愛窩窩。”後來此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因不能說“禦”,便直稱“愛窩窩”。《金瓶梅》一書第七回記述:“婦人安排酒飯,與薛嫂兒正吃著,隻見他姑娘家使個小廝安童,盒子裏盛著四塊黃米麵棗兒糕、兩塊糖、幾十個艾窩窩。”說明此食品早在明代已走入民間。

在北京小吃的傳承中,一些老字號功不可沒,對此竹枝詞多有記載。僅致美齋就有兩種小吃被選入《都門雜詠》。

一是餛飩,詩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

致美齋的餛飩因何“味勝常”,看來“餡融春韭嚼來香”和“湯清潤吻”“滋味長”是其特色。

二是奶油槽糕,詩曰:“蛋黃和麵啖如餳,鬆子擎來香最清。妙製品惟供上用,奶油風味溯興京。”

致美齋的奶油槽糕好在何處,一句“妙製品惟供上用”告訴人們,它絕不亞於今日“人民大會堂宴會專用”之類的食品。

又如向來以宮廷小吃菱角糕、豌豆黃、小窩頭等著稱的仿膳,《舊京秋詞》中寫道:

“菱糕切玉秫黃窩,午膳居然玉食羅。飯飽湖浜同輟茗,夕陽窗外見殘荷。”

詩中不但讚揚了這家老字號的宮廷小吃,還透露了它優雅的餐飲環境,可以在北海公園“飯飽湖浜同輟茗”,或是“夕陽窗外見殘荷”。

再如月盛齋的燒羊肉:

“喂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

若問今日月盛齋的燒羊肉質量及口味如何,這首竹枝詞可為檢驗標準。在清監察禦史朱一新等所撰《京師坊巷誌》中,記有:“戶部門口羊肉肆,五香醬羊肉名揚天下。”所指即月盛齋,其五香醬羊肉、燒羊肉馳名始於嘉慶年間,後經慈禧太後“恩準”,賜其四道“腰牌”,作為宮廷特供,可見其盛名不虛。

(來源:《北京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