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戰中努瓦耶勒的華工群生像(5)(1 / 1)

一戰中努瓦耶勒的華工群生像(5)

2014反思一戰 百年曆史備忘錄

帶“煙囪”的中國旱船

轟炸、非人管製之下,華工也不是沒有快樂時光,隻是片刻而已。

就在這次轟炸前的3個多月,1918年2月11日,努瓦耶勒街道上人山人海,歡騰無比,華工們被允許在這個中國傳統春節時走出營地歡慶。在一或兩層,方底尖頂、有小閣樓、有煙囪的一幢幢法國民居間,在不高,光禿禿的樹木下,百人、千人彙集成一簇簇圍著社火的隊伍。

他們大多是頭戴氈帽,身穿舊大衣的華工——其中不少人正對著站在高處的攝影師的鏡頭好奇遙望或憨笑。當地居民散在人群中,一身軍裝頭戴大簷帽的英國軍官最靠近社火——中國式鼓樂齊鳴中,兩艘“旱船”魚貫而來,後麵跟著舞龍與高蹺隊。

旱船以竹竿與布紮成,一人船內撐船搖擺,一人船外相引,走在前麵的引船男子上身大花襖,頭戴大花,手捏彩布,腳蹬圓口布鞋。百年後,麵對照片,一個細節讓本刊記者很是驚奇,幾艘旱船前後左右各粘著一個不高的長方體,中空,這在中國旱船裏非常少見,讓人一下子想到那是否代表著輪船的“煙囪”?他們就是乘著如是代表西方大工業文明之船,在煙囪的滾滾黑煙中,渡海而來。

提燈遊行、唱京戲、聽說書、民國五色旗前列隊拱手互致大吉,甚至有人在營地裏搭起一座一人多高的小廟,掛起幡子,雙膝跪地,雙手合十,拜了又拜……那一天華工似乎回到了中國。

3個月後,1918年5月23日,在那個炮火轟鳴的夜晚,這群曾在鑼鼓中歡笑著的華工,慘烈死去或逃出鐵絲網。他們叫喊著鑽進密密的樹林,他們曾經還在這裏伐木,他們想跑得遠遠的。1918年5月24日,德軍飛機轟炸的第二天,英國軍人開始搜尋。

沒人知道森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幾天幾夜過去,那些跑入森林的華工才被英國人陸續被發現——他們中大部分已餓死或凍死,活著的人中很多已神誌不清,他們被押回小鎮華工營,送進層層鐵絲網後麵的那座瘋人院。

1918年9月20日,一批華工從法國馬賽港乘船踏上歸途。據《一戰華工》作者Gregory James教授引用的資料,船上1/3的人患有精神疾病。

1919年4月28日,當輪船抵達青島時,有85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患有精神疾病的勞工中,有3位有嚴重的暴力傾向被暫時押到憲兵站的牢房;還有一些“抑鬱”以及不能連貫說話的輕度患者,被人看護起來等待他們的親戚來接。

從時間上看,這艘船運送的傷病華工發生在努瓦耶勒被轟炸後4個月,努瓦耶勒瘋人院的“幸存者”,是否也會隨船歸來?

華工回到青島後,重新散入20世紀初的那個中國。沒能回國的瘋人院華工及其他死去的同伴日後被就地埋下,當地人稱他們是“天之子”(fils du Ciel)。受盡苦難的“戰爭奴隸”,為何得到這樣的稱謂?是“天堂之子”的意思嗎?他們死在那裏,無聲無息了。也許,在法國人眼中,這些和戰爭無關的中國人,仿佛是老天派來的,然後老天再將其中的死者收去。

百年後,每個華工墓碑下,都有些英國小玫瑰點綴,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升向努瓦耶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