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命令,出兵捉拿武承嗣、武三思兄弟。
蓋因此二人是武後黨羽的重要支撐,陸瑾自然不會放過,嚴令領軍將軍抓住此二人後,不必請示,就地處決便可。
一時之間,金吾衛鐵騎在洛陽城大街裏坊來回縱橫,巨大蹄聲攪破了黑夜的寧靜,彌漫出了令人膽戰心驚的喊殺以及無休無止慘叫痛呼。
作為武後一黨的領軍人物,當朝宰相武承嗣還在睡夢中便被巨大的撞門聲所驚醒,未明緣由一群如狼似虎的金吾衛已是洶湧而入,尋得剛剛起床一臉震撼不止的武承嗣,也沒有容他多幾句話,明晃晃的刀劍便已經招呼而上,將這位聲威赫赫的權相剁成了肉泥。
至於武三思,死得更為狼狽。
感覺到情況不對的他本欲翻牆逃走,沒想到剛翻過圍牆,就落入了金吾衛騎兵的包圍當中。
那時候金吾衛還不知道眼前這個略顯肥胖的中年人乃是當朝夏官尚書武三思,隻因宵禁嚴令,便一窩蜂而上將之拿下處決,以至於後來領軍將軍尋找武三思屍體回宮複命,還很費了一些功夫。
除了兩武之外,陸瑾令人取來了官衙門的京官名單,拿著紅筆對著五品以上的武後一黨官員一通勾勒,金吾衛領命而出,便有數十名武後一黨的官員遭到處決亦或是關押。
整整一,洛陽城都籠罩在一片恐慌當中。
不少丞相前來求見太後,均被告知太後身子不適不能接見大臣。
李旦倒是出麵了,卻言他已經授命鸞台納言、太尉陸瑾處理叛亂之事,洛陽城一切事情也交由陸瑾做主。
宰相們無奈,隻得一並前去麵見陸瑾。
誰料陸瑾卻以事務繁忙為由拒絕與任何人見麵,隻味一個勁的抓人拿人,平穩朝局。
到的第二,洛陽城的局勢已是恢複了正常,朝廷也及時召開大朝會,命令在京官員全部參加。
與往日不同的是,今日的大朝會沒了臨朝稱製的武後,也沒了一幹原本勢力不的武後黨羽,李旦也真正坐上了龍床,開始發號司令。
大朝會首先宣讀了攝政太後的敕令,言及太後因身體不適,現將朝中大政全部交給聖人處理,這也意味著李旦真正開始了親政,而非如以前那般成為武後弄權的傀儡。
如此一來,效忠於李唐皇室的大臣全都是一片振奮,原本對陸瑾可能借機改朝換代的猜測也是煙消雲散了。
作為陸瑾來講,如此結局雖則不能稱為最好,但也算非常不錯了。
至少這次兵變並沒有造成多大傷亡,多大影響,就讓武後被迫交出了權力,武後黨羽的關鍵人物也為之伏誅,可謂非常難得。
唯一的遺憾,原本陸瑾是想擁立李顯為帝。
畢竟李顯乃是先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如此一來也能名正言順一些。
隻可惜當夜情況緊急,加之若要軟禁武後,必須得有子支持坐鎮支持,廬陵王遠在房州,自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故而陸瑾也隻能支持李旦親政,而沒有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