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偉大光輝的一生(1997年2月22日)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聖,5歲進私塾發蒙,學名鄧希賢,後轉入新式小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這時他有了樸素的“工業救國”的愛國思想,他同全校同學一起參加抵製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

鄧小平到法國後,因生活所迫,隻在中學學習過幾個月,就先後到幾個工廠做工,他體驗到生活的艱辛,體驗到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當時,他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他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他擔任青年團旅歐總支部的領導成員和中共黨組織裏昂區的特派員。他還作過青年團機關刊物《赤光》雜誌的編輯。

1926年初,鄧小平離法赴蘇,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他在當時寫的自傳中說道:“我能留俄一天,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

1927年春,鄧小平受黨的派遣回國,到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擔任中山軍事學校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並任該校中共組織的書記。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鄧小平於6、7月間轉赴漢口,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不久,汪精衛主政的武漢政府也公開反共,嚴酷的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適應秘密工作環境,他從此改名為鄧小平。8月7日他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糾正和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年底,他隨中共中央機關秘密遷往上海。1928年至1929年,任中央秘書長。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協助留在國內的中央領導人,處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發動了一係列的武裝起義。1929年夏,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他化名鄧斌,任中共廣西前敵委員會書記,同張雲逸等於12月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了紅軍第七軍和右江根據地。次年2月,又發動龍州起義,建立了紅軍第八軍和左江根據地。他出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在鄧小平等人的領導下,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裏,紅軍發展到七千人,紅色區域擴展到二十多個縣,擁有一百多萬人口,成為當時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由於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部隊作戰連連受挫,不得不轉戰七千裏,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同中央紅軍會合。鄧小平對“左”的錯誤指揮提出過不同意見,但未被采納。1931年2月,他受前委的委派,到上海向中央彙報工作。在這期間他寫了《七軍工作報告》,詳細敘述了紅七軍的情況,總結了起義前後的經驗教訓。

1931年夏,鄧小平到達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這時,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鄧小平同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等一直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執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他們反對“城市中心論”,主張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反對軍事冒險主義,主張誘敵深入;反對用削弱地方武裝的辦法來擴大主力紅軍,主張兩種武裝力量都要發展;反對“左”的土地分配政策。臨時中央開展了對鄧、毛、謝、古的鬥爭。鄧小平被撤銷省委宣傳部長的職務,受黨內最後嚴重警告的處分,被派往中央蘇區邊遠的樂安縣所屬南村區委當巡視員。這是他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錯誤處分。後來,在軍委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下,被調到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不久,負責主編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

1934年10月,鄧小平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他參加了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上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他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全麵的侵略戰爭。大敵當前,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937年8月,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奔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師長是劉伯承。

鄧小平和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深入日本侵略軍占領區的後方,以太行山為中心,依托山區,並向平原發展。他們率部進行了一係列戰鬥,在太行山站穩了腳跟後,分兵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接著,又率部越過平漢鐵路,東進冀南平原,開辟了冀南抗日根據地;還先後建立了太嶽和由魯西等根據地合並而成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所在的太行地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1940年3月,劉鄧指揮部隊,在晉察冀軍區部隊的配合下,奮起反擊,全殲進攻太行地區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一萬餘人。為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從1940年8月起,八路軍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戰役,即“百團大戰”。劉鄧率領所部38個團參加,進行大小戰鬥五百餘次,給日、偽軍以很大打擊。

從1941年開始,華北敵後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1942年9月,鄧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彭德懷、劉伯承回延安參加整風後,他於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並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麵工作。他本著麵向敵占區、麵向交通線、敵進我進的方針,積極主動地開展遊擊戰爭,指揮部隊粉碎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掃蕩”,並領導全區進行建黨、建軍、建政活動,進行整風、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取得很大成績。鄧小平從實際情況出發,發表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太行區的經濟建設》、《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等文章和講話。他提出了對敵鬥爭的一係列具體的政策和策略,提出了從各方麵積蓄力量、為戰略反攻和戰後建國作準備的方針。他在北方局黨校的整風動員會上所發表的講話,指出毛澤東思想即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黨的事業要以毛澤東思想作指導。1945年6月,鄧小平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他和劉伯承率部開創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塊根據地已基本上連成一片,成為擁有2400萬人口、30萬軍隊的全國最大的解放區。同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鄧小平任中央局書記和軍區政治委員,劉伯承任軍區司令員。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在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不斷地挑起局部戰爭。由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橫亙中原,正堵住國民黨軍隊向華北、東北解放區進攻的通道,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矛頭首先就指向這個地區。1945年9月,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了著名的上黨戰役,全殲侵入解放區腹地的國民黨軍隊,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接著,移師東進,阻擊沿平漢鐵路北犯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邯鄲戰役的勝利。這兩次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遏製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進攻,大大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停戰協定的達成,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隴海鐵路南北開展運動戰,大踏步進退,連續進行了隴海、定陶、巨野等較大規模的戰役,大量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

1947年5月,鄧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6月,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的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部署,他和劉伯承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強渡黃河天險,在魯西南地區,經過28天連續作戰,殲敵5萬6千餘人,打開了南下的通路。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驅直入,從幾十萬敵軍前堵後追中殺開一條血路,千裏躍進到大別山地區,由此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後,對國民黨在長江以南的廣大統治區形成了直接威脅,迫使國民黨軍隊調動主力回援。圍困大別山地區的敵軍增加到約20萬人,鬥爭極端艱苦。鄧小平激勵部隊說:“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其他部隊和地區就能大量殲滅敵人和深入開展工作,這對全局極為有利,我們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堅持住。”

劉鄧領導大別山根據地軍民,積極、靈活地打擊敵人,不斷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大別山地區的重兵輪番“進剿”。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同相繼南下的另外兩支野戰大軍在中原地區布成“品”字形陣勢,牽製和吸引了敵軍南線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的兵力,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陣地。1948年5月,鄧小平任轄區擴大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及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

在開辟中原新解放區的過程中,鄧小平發表了《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後的政策策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關於今後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等講話和指示,根據中共中央的方針,從中原新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整黨、土改和工商業政策等問題,提出許多重要意見,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肯定和稱讚。

從1948年春起,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相繼發起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粉碎了中原國民黨軍隊的防禦體係。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進行了具有決戰性質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蔣介石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後改稱第二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後改稱第三野戰軍)。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先後集結近80萬軍隊,而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隻有60萬人,在武器裝備上國民黨軍隊更是占有巨大的優勢。總前委執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經過66天的作戰,共殲敵55萬5千人,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完全勝利。1949年3月,鄧小平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受命兼任華東局第一書記。4月21日,遵照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統率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京滬杭戰役,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浩浩蕩蕩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蘇、皖、浙、贛等省廣大地區。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