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近代中國以來,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中華民族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一批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先進青少年前赴後繼,以執著的信念,頑強的精神,艱辛探索、不怕犧牲、不懈奮鬥,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終於尋找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經過28年的浴血奮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雲正是這千千萬萬中華民族優秀兒女中最傑出的代表。他們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人物,不僅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且讓中國富了起來,不僅救中華民族於危難之中,更重要的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重新崛起。
回顧這些領袖少年時,讀一讀他們成長的故事,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民族的自尊,信仰的力量,體會到責任的分量。這裏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毛澤東;這裏有“青年齊努力,攜手做先驅”的周恩來;這裏有為“真理而戰鬥”的劉少奇;這裏有“放棄高官厚祿,千裏尋黨選擇革命道路”的朱德;這裏有“尋找整個民族的出路”的任弼時;這裏有“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鄧小平;這裏有“青年人應當奮發有為”的陳雲……
他們青少年時代奮鬥的故事,不僅是中華民族光輝曆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更蘊含著對後繼者的期許。毛澤東把青年生動地比作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鄧小平說青年一代的成長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江澤民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胡錦濤提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這些寄語與期望,既是曆史的生動寫照、現實的深切呼喚,也是對青年人的殷切期待。任何時候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在青年一代身上。青年的命運就是中華民族的命運,青年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
《領袖少年》這套書不僅僅是追憶領袖成長的曆史,更重要的是激勵後來人,讓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寫在前麵的話
1993年1月3日,鄧小平在給孫輩們的信中寫道:對中國的責任,我已經交卷了,就看你們的了。我十六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麼多的現代知識,是靠自己學,在實際工作中學,自己鍛煉出來的,十六七歲就上台演講。在法國一呆就是五年,那時話都不懂,還不是靠鍛煉。你們要學點本事為國家作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鄧小平的童年正值中華民族處於深重苦難的大動蕩的年代。他接受中國舊式教育,在學校讀書時是個勤奮用功的學生。16歲的時候,他懷揣“工業救國”的思想,遠離家鄉赴法勤工儉學,一心想出去學點本領回國服務。國外的艱苦生活,使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回國後他投身革命,為黨的事業奮鬥了一生。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鄧小平的青少年時代是積極求索,努力奮鬥的一個時代,他常用自己的青少年經曆教育他的子女和孫輩。在子女們的眼裏,鄧小平是一位非常慈愛的父親。“別人家有些父親可能比較嚴肅,沒有跟子女那麼親近,工作很忙,偶爾見一見,周末見一見,我們是天天在他身邊,時時刻刻都在他身邊。他除了開會出去以外,工作、生活都在這裏。
我們子女跟父親的關係非常親密,他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係在一起。”他對子女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
鄧小平十分關懷和重視青年的健康成長。他說過“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他也曾諄諄教誨青年人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今天,我們重溫領袖人物的青春如何在民族存亡、國家危難中得到了磨礪而熠熠生輝的故事,深刻領會領袖們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就是為了讓我們的青年人,盡快成長為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這是全社會賦予我們的一種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