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太皇太後臨朝稱製,任其侄王莽為大司馬,後漢平帝歿,王莽攝政。
初始元年(公元8年)廢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時期”。西漢滅亡。
公元22年十一月,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會同大哥劉演打著“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起兵反莽。
一時間,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班彪避難相隨。
班彪此人,出生於書香世家,生來便是貴胄子女,其父班況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曆史家,其姑母班婕妤是史上有名的賢女,曾被其王太後與“樊後”相並論,讚其“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後班彪與隗囂論天下局勢,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帶),為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
公元25年,時年班彪22歲,年少有為,少年時班彪便十分聰慧,以至光武建國。他都致力於興複漢室,反對打著“平複民生”牌子的番邦隊伍。正是這種思想,指引著他加入劉秀的軍隊,成為東漢的開國功臣,更難的的是班彪不慕富貴、淡泊名利,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
公元32年,班彪喜得雙生胎,長子起名為固字孟堅,古人雲固(gù)是指結實,牢靠;堅定,不變動;本,原來;鄙陋。出自於《荀子·王霸》:“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及《論語·季氏》:“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次子起名為超字仲升。古人雲形聲。字從走,從召,召亦聲。“召”意為“引導”、“呼喚”。可見對二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劉秀為其忠誠,念其苦勞特舉班彪為茂才。封為七品縣令。加封為司徒掾。
長大後,班固為人處忠直,忠厚老實,忠勇。有著“慎獨”、“節儉”、“忍讓”等鮮明的“儒家”特色,這不僅僅是因為班彪從小的教育、更是與光武初年劉秀的政策有關。
光武初年,光武帝宣布圖讖於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製。
而次子班超,外表斯文,內心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為人豪放,他雖然為人有大誌,不拘小節,但卻孝順恭謹,居家操持很勤苦,但他不以此為恥。班超口才很好,廣泛的閱讀典籍。
野史記載,他去找相麵的人看相,相麵的人說:“你的先輩雖是平民百姓,但你日後定當在萬裏之外封侯。”班超問他原因,相麵的人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裏封侯的相貌啊!”
這可能為他日後“棄筆投戎”“出使西域”“衣錦還鄉”埋下了伏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