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國金融發展與跨國公司生產組織方式選擇
管理創新
作者:劉琳 藍天
摘要:文章將金融發展因素引入到簡化的Antras(2005)模型中,基於企業邊界的產權理論,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闡釋了金融發展水平影響企業國際化選擇的內在理論機製。文章結論對提升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優化引資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金融發展;離岸生產;FDI;外包
一、 引言
本文將金融發展水平引入到簡化的Antras(2005)模型中,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試圖揭示金融發展影響跨國公司國際化選擇的內在理論機製。本文與現有研究不同,我們將企業的生產決策過程分割成兩步,第一步為企業在離岸生產與在岸生產之間的選擇;第二步則是企業選擇離岸生產後,它在離岸外包與垂直FDI之間的選擇。這種處理方式為後續的實證檢驗提供了可能。
二、 基本模型
1. 消費者。假設世界上隻有兩個國家:北方和南方,兩國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為:
其中,j代表 行業最終產品生產時中間投入品的密度,j越大,表示中間產品的投入越重要,或者說研發投入越不重要,產品越傾向於標準化生產。假設:(1)生產隻需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即勞動。生產1單位總部服務和一單位中間品各自均需投入1單位勞動。北方工資為wN,南方工資為ws,且wN>ws;(2)研發(h)由生產商H提供,且隻能在北方進行。中間品(m)由供應商M提供,可在北方生產,也可在南方生產。為完成最終產品的生產,H需要從M處獲取中間產品;(3)投資是關係特定化的,即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之間是“特定的”。因此H和M的外部選擇均為0。(4)契約是不完全的。因此收益分配為外生給定的,取決於雙方的談判能力。
3. 融資約束。本模型假設北方金融市場發達,最終品生產商H不存在流動性約束。而南方金融市場不發達,從而使南方的中間品供應商M麵臨著融資約束。假設中間品供應商M的初始投資包括兩部分:固定成本C和事前轉移T。當T
(7)表示M的參與約束。因為M的外部選擇為0,因此M參與合作的條件是其收入減去成本大於0。假設(7)式等於0,則當?茲l
說明最終品生產商麵臨著北方高工資與南方融資約束造成的合同扭曲之間的權衡。當產品為研發密集型時,最終品生產商選擇北方的中間品供應商;而當產品為中間品密集型時,最終品生產商選擇南方的中間品供應商。
說明金融發展對離岸生產有正向的影響。即隨著南方金融的發展,最終品生產商會越多的選擇南方的供應商。則全部選擇南方的供應商。這是因為南方金融的發展,會減少雙方合同的扭曲,從而降低最終品生產商的比較優勢,此時隻要有較小的工資差距,他就會選擇南方供應商。當工資給定時,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生產在南方進行。而且隨著南方金融的發展,最終品生產商會把越來越多的研發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放到南方。
命題:金融發展水平對離岸生產的影響因為行業研發密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金融發展對研發密集度較高的行業的影響更大。
三、 實證檢驗
1. 計量模型。本文的基準回歸模型采用如下形式:
offshoringij表示美國對i國j行業的離岸生產情況,為國家固定效應和行業固定效應,用來控製不隨國家和不隨行業變化的特征;financei為i國的金融發展情況,rdj為j行業的研發密集度;controlij為控製變量,包括國家人均資本存量與行業資本密集度的交叉項,國家法律製度與行業契約密集度的交叉項。所有的變量均取對數。
2. 數據。根據前文理論模型中的假設,新產品在北方國家研發,因此本文假設美國為北方國家。而美國企業的離岸生產情況,鑒於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使用美國ISIC三分位行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作為離岸生產 的代理變量。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公開數據,最終獲得了美國對30個國家的7個行業的直接投資數據,並取1999年~2001年三年的平均值 。
金融發展指標financei使用私營部門的國內信貸占GDP的比重(fin1i)以及股票交易總額占GDP的比重(fin2i),數據均來源於Beck等(2010);行業研發密集度rdj使用研發支出代替,數據來源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行業研發調查;行業契約密集度contract_intj數據來自於Nunn(2007);行業資本密集度capital_intj數據來自Manova(2007);國家人均資本存量K/L數據來源於Hall and Jones(1999);國家製度特征 使用法律結構及產權保護來衡量,數據來自於Gwartney和Lawson(2003)。以上國家特征數據均取1999年~2001年三年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