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有多少日常消費陷阱等我們去“跳”(3 / 3)

就拿蜂蜜來說,就有一些商家打著“純天然”的幌子,令許多消費者上當受騙。

孔先生很注意保養,長期服用蜂蜜。聽人說,最近出了一種“純天然”的蜂蜜,便慕名到一家商店去購買。聽了導購員一番繪聲繪色的介紹,又看了看瓶裏的蜂蜜清澈透明,品相不錯,一下子就買了三瓶。孔先生買回家後喝了幾天,覺得這種“純天然”蜂蜜的味道比別的蜂蜜甜,遂起了疑心便向質監部門舉報。經過檢測,在被檢的蜂蜜中,發現了一種名為“高果糖澱粉糖漿”的人工素。據質量監督部門對他說,這種產品實際上根本不能被稱為蜂蜜,隻能算是蜂蜜產品,營養價值遠比蜂蜜低。質檢部門的人還給他算了一筆賬,以添加“高果糖澱粉糖漿”為例,該物質每500克的價格隻有幾角錢,而純正蜂蜜每500克的價格要六七塊錢,兩者的價格差了十幾倍。他這是花了“純天然”的高價,買來了“偽天然”的劣品。至於蜂蜜的品相,那種認為不結晶的蜂蜜才是好蜂蜜的說法是認識的誤區,不法的商家們正是利用這一點來迷惑欺騙消費者,實際上,真正純淨的蜂蜜在溫度降至15-20℃時,基本上都會出現結晶現象,而恰恰是添加了人工物質後,蜂蜜才會改善感觀效果,給人以清澈透明感。他們近段時間對部分標注天然蜂蜜產品的抽檢中,根據有關專家介紹,國家蜂蜜產品的生產標準,將蜂蜜定義為“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貯存在巢脾內,經過自身充分釀造而成的甜物質”。然而事實卻是,目前市場上標有“純正”、“純淨”字樣的蜂蜜,有七成產品都摻入了其他的人工添加劑,真正“純天然”的蜂蜜實在是少之又少。

另外,市場上許多商品外包裝上都印有“純天然”或“絕對天然”的字樣,給消費者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凡是“純天然”的,就一定是無汙染的產品,就是絕對安全可靠的。其實,這是一種誤導。以食品為例,“綠色食品”與“純天然食品”就是兩個相距甚遠的概念。

“綠色產品”特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殊的生產方式,經專門機構批準,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國家對“綠色食品”的生產有嚴格標準,例如在生產過程中限量使用化肥、農藥的,稱為A級綠色產品;要求標準更為嚴格的還有AA級綠色產品等。

天然物質並不都是“純”的,即使是野生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也可能吸收被現代文明汙染了的大氣和水,從而失去“純潔”。而且,隨著農藥、化肥越來越廣泛的使用甚至濫用,受汙染的植物即使經過加工,也很難完全清除其殘留的農藥。所以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千萬不要輕信什麼“純天然”,應多個防範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心眼。

刷卡消費,多個防範他人“盜用”的心眼。

世間不少的好東西,往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令人既喜且憂。拿銀行卡來說,這一由現代科技所催生的金融花朵,在給人們的消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一再成為不法分子伺機作案的目標。

首先,信用卡簽名隨意不得,商家在審核時也切不可掉以輕心!

據媒體報道,上海市民吳先生的銀行卡失竊後被人在超市盜刷了2740餘元,吳先生認為,超市收到的簽購單上簽的隻有一個形如“張”字的姓,連全名都沒有,超市疏於核對簽購單和銀行卡上的簽名,才造成了自己銀行卡資金的受損,超市應對此負責;超市則認為是失主沒有妥善保管銀行卡才造成盜刷的後果,他們並無過錯。於是,雙方對簿公堂。日前,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審理了此案,最終判定,超市承擔六成的賠償責任,賠償吳先生1644元。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犯罪分子針對銀行卡作案的“花招兒”也越來越多。且有三大“騙術”是犯罪分子比較常用的。消費者應注意提防。

一是犯罪分子在ATM機的出鈔口設置卡子一類的障礙,或者在ATM機的讀卡部分設置裝置,這樣持卡人在插卡、輸入密碼等正確操作後,卻沒有鈔票“吐出”。其實持卡人的錢正是被這些障礙物擋住,如果持卡人此時離開,躲在暗處的犯罪分子將很快取走現金;二是在ATM機上端放置攝像儀器,以竊取持卡人的卡號和密碼,然後製造假卡,通過電話或網上銀行大規模劃款。去年底在上海街頭,就曾發現ATM機旁邊有小型廣告欄放置,後發現在廣告欄內隱藏的正是小型攝像機;三是犯罪分子實施技術含量較高的犯罪。犯罪分子先用假身份證辦一張真的銀行卡,然後在網上銀行前後測試連續卡號,在五六秒內破譯其密碼,然後製造假卡,通過網絡進行轉賬劃款。

持信用卡消費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特別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但在使用信用卡時務必要多個“被他人盜用”的心眼兒。同時消費者在刷卡消費時也一定要留好交易單據,並定期檢查賬戶,以便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消費者應加強安全防範,在銀行櫃台、ATM和POS機上用卡取錢或消費,輸入密碼時須防止旁人“偷窺”。

購買數碼產品,多個提防被“粘客”忽悠的心眼。

這年頭流行的數碼東西多了,價格也變低了。大家都說價格是產品的門檻,可不,新推出的相機接二連三的掉價,MP3播放器一個月在市場中也能見到N十款最新型號的。可是大家在關心這個性能如何,並準備付之行動下手購買的時候。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購買環節存在問題?經銷商的銷售手段留有陷阱?也許,這些問題大家在購買前都不曾考慮,往往都是產品出現了故障後,才後悔自己怎沒多留個心眼。

一個姓梅的先生想買架數碼相機,他看中的是一款日產牌子的相機,並且事先在網上看了報價3350元。目前數碼相機的價格已經相當透明,網上的價格基本上比較接近真實的成交價格,他覺得心裏算有了譜兒。

到了周日,梅先生就到北京中關村去買數碼相機。他在一個賣數碼產品的大廈門前,遇到一個“粘客”,便隨其到了9層的某公司“展廳”。那個櫃台報出的價格讓他意想不到,他所要得那款相機,竟然隻要3150,比網上報的還便宜。開始還有點疑惑,但聽售貨員解釋說,這兩天是搞促銷,過了促銷起就沒那麼便宜了。梅先生信以為真,就打消了顧慮,最後隨那款相機和其他的一些像記憶棒之類的附屬產品,全在這裏買了,一共花了3850。

買完之後,梅先生回想起3150元的報價,還是有點不放心,又到該大廈的2層數碼展廳轉了轉,這時他才發現這裏的報價怎一個“亂”字了得,從3000到3580,報多少價的都有,心裏有點犯嘀咕,後悔事先沒有多轉轉。更令他頭大的是,他突然發現一家專營他這款相機的店內的記憶棒都是中文包裝的,而自己買的則是全英文的,莫非其中有蹊蹺?一問,可不是!全英文包裝的恰恰是假貨,他花費700元購買得假棒,市價也就在200元左右。他以為撿了200元的便宜,其實反被商家輕輕鬆鬆地宰了300元。

消費者在購買數碼產品時,如果遇到一些“粘客”主動推銷,一定要多留個心眼,提防這些人的花言巧語。如果消費者想要買得放心,不妨到正規的專賣店,或者是大型的電器專業賣場去購買,購買時,最好去網上查查資料,看看官方有沒有什麼關於額外附件的詳細說明,是否有相關的附贈品。若是有,在購買時請仔細核對物件,如果發現缺損的,消費者應該立即要求經銷商給予更換或者經濟賠償。再有,消費者在購買數碼產品時一定要要求經銷商開據發票。絕對不要因為省一點小錢,而不要求經銷商開據正規的商業發票。如果以後所購買的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那張發票就是最有力的權威憑證。

遭遇返券,多個警惕被圈入“反複消費”的心眼。

商業市場繁榮,自然要導致商業的競爭。商家競爭,也就催生了各種促銷招術。這些年,一種新型的推銷術在商界被傳為熱門話題,那就是“買”加“返”現象。諸如“買200返300”、“買200減80”、“買100返100”等等,讓這場商戰亂得像個江湖。

購物返券、買一送一等充滿誘惑力的促銷宣傳鋪天蓋地,返券金額甚至與消費者支付金額相同。然而,業內人士卻將這種返券活動比作“水中撈月”,看起來消費者很占便宜,實際上一些熱銷商品很少或者根本不參加活動。

一些餐廳返券做法也是如此。如果消費者事先不問,一些餐館服務員不會主動介紹哪些返券,哪些不返券。隻是當消費者結賬時,服務員才告訴消費者,什麼酒水、海鮮、烤鴨、20元以下的菜、主食、包間外用餐等,統統不在返券之內。

盡管買就送、返券已經成為商家的必備的促銷手段,雖然還有小部分消費者對此有抵觸情緒,但是,大多數的消費者已經默認了這種促銷的方式,並且會身體力行地去實踐著。商家也在規範自己的行為,行業監管部門也出台了相應的政策,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部分商家還是會製造一些返券陷阱出來。

我們常常會遇到諸如此類的陷阱:

如先提價格再返券。某工商人員在調查中發現,商場依然有虛構商品原價的情況。在某商家開展買100送60券的活動中,一位消費者買了一件標價1680元的服裝,無意中發現1680元的價簽下麵還貼著一張價簽,撕開後露出1180元的原價。照此算來,返券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優惠。

比如返券容易退貨難。由於贈券的複雜性,現在退貨退多少錢基本成了一本算不清楚的賬。商場通常的做法是隻退現金部分,不退返券的部分。這等於消費者購物應當享受的優惠一筆勾銷了。

比如購物返券限製多。調查發現,商場對返券的限製頗多,如“本券不可在超市及個別特例商品使用”“所購商品禮券的部分不開具發票”等。

還有很多“買”與“返”的做法,其中都包藏著鮮為人知的陷阱,你可知道?天底下哪個買賣人願意做“送錢”生意的?換了你是商家,你會幹嗎?

這裏就有必要提醒容易被“券”蒙住雙眼的眾們,應該多個心眼,了解返券前後價格有無變化;精心計算返券後的最終折扣,並與平時商場打折進行對比;購買商品前應事先問清商品價格餘額是否可以累計返券?如果這些問題都得到否定,那麼,“買”與“返”豈不就是促成你的反複消費嗎?

遭遇打折,多個提防“銷而拒退”的心眼。

在現實商品交易中,廣告促銷五花八門,一些經營者為推銷商品,往往以“打折酬賓”、“大降價”、“賠本、拆遷大甩賣”等“打折”銷售商品的廣告宣傳來招攬顧客。但其間的真假虛實,很令消費者擔憂,但這些擔憂又往往出現在“受套”以後的“遲到的醒悟”。

有一位姓楊的女士在逛商店時看到一件外套商店打著六打銷售,才68元錢,包裏的錢也正好,她就買下了。誰知,二十分鍾後,當她逛到另一商場時,同一件衣服也是同一品牌同一廠家不打折才賣65元錢。眼前的一幕讓她大吃一驚,她感覺吃了虧,回去找商家退貨。而商家以打折商品不予退換為由,將其拒絕。最後,在工商人員的調解下,楊女士才得以把衣服退掉。

還有一種打折叫“偽打折”,這完全是一種廣告欺詐行為。比如一位姓龔的先生,在媒體上看到一家電器商場打廣告,便驅車前往,而當他乘興而去購買東西時,卻發現打折商品均變成了特價商品,商場稱特價商品不參加活動,讓他們白跑了一趟。

還是這位龔先生,因看到某媒體廣告上有電器打折的信息,稱購買兩台DVD機可以打8.8折,因他隻要一台,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無數個電話向親朋好友推銷該DVD機,問要不要另外一台,可以一起購買,有折扣打。但當他當晚趕到該商場時,卻被工作人員告知該款DVD不打折,說它本身就是特價產品,不參加優惠活動。對此他非常生氣,他認為商場如果沒有優惠折扣打,就不應該輕易做廣告推銷,但這種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遏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折”是一種讓利促銷的競爭手段,也是一種正常的營銷行為。但有些商家卻以“打折”為幌子,采用虛假宣傳來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甚至以此來推銷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所以,麵對“打折”之風,故提醒廣大消費者要多個心眼其中的陷阱所在。

說一千道一萬,“提防”就是在購買物品時要多個貨比三家的意識,謹防誤入打折陷阱,造成非理性的盲目消費。其次,在購物前搞明白商家是否以“打折商品不予退換”為借口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要警惕設在“最終解釋權”背後的陷阱。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提防打折品因質量問題,而影響了你的身體健康。

遭遇“買一送一”,多個防範遭人“捆綁”的心眼。

俗話說得好,“買的沒有賣的精”,因為賣的心裏有“底”,買的胸中無“數”,故而買賣雙方很難達到平均受益。為了各自的錢袋子,“賣方”與“買方”永遠是一對矛盾體。商場裏經常可以看見“買一送一”的特價商品,由於很多都是知名品牌,消費者一般不去考慮商品質量,衝著價格的巨大優惠買下來,還以為自己撿了便宜,直到贈品到手後,才發現其中潛藏著商場太多的貓膩。

在“買一送一”出現消費糾紛問題時,盡管許多消費者都知道可以舉報投訴,但真正懂得判斷什麼是價格欺詐行為的人卻不多,對於哪些行為是價格欺詐、如何判斷消費陷阱,大多數消費者都說不明白。

現實中,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費者圖便宜的心理,精心設計好“買送”陷阱。消費者玩不轉“價格遊戲”,商家因此獲利豐厚。被蒙在鼓裏的廣大消費者,因為各種原因非但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反而多次上當受騙。

一位姓王的先生在某手機專賣店購買了一部價值1500元的手機,同時獲贈一塊手機電池。幾天後,王先生使用贈送的電池充電時,發現這塊電池根本不能正常使用。王先生回到專賣店理論,商家以“贈品無償贈送,質量問題概不負責”的借口不予理睬。考慮到自己就是圖有塊贈送的電池,才買下這款手機的,王先生理直氣壯地來到當地的工商所投訴。後來經過工商所多次調解,專賣店最終同意賠償,但因沒有同樣型號的產品,隻好按一塊電池的市場價,賠給了王先生60元錢。

另一位姓鄭的女士曾買過兩次“買一送一”的特價商品,事後感覺並不實惠。起初,她在一家大型超市的貨攤上看見促銷瓜子,平常一元一袋的瓜子,現在一元兩袋。鄭女士沒有仔細考慮,拿了兩包就丟進購物筐。等回到家裏,家人分吃瓜子的時候,都說口感沒有以前好,和普通瓜子無異,雖然不至於難吃,卻枉了老牌子的鼎鼎大名。鄭女士以為自己買的是假冒產品,經兒子提醒,看了看瓜子袋上的生產日期,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產品9個月的保質期,還差幾天就到了。此時,鄭女士才明白,商家是沒有白送之理呀!

請想想,花一樣多的錢,得到更多的東西,附加在商品之外的贈品,這種贈品是商家給的,人家還掙什麼錢?別忘了,商家是最善於“算計”的,他們不可能去做賠本的買賣。就像我們買水果一樣,看著是平秤,小販再扔上一兩個“添頭”,而這“添頭”多數是又小又差的,他們才不舍得挑飽滿新鮮的好果子添給你。所以,“買一送一”在理論上本來就是荒謬的事,若真有這事兒,而且質量不出問題,那十有八九是“買”的與“送”的一起“捆綁”“打包”啦!

遭遇免費,多個提防“以免為誘”的心。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哪個商家會傻到賠本賺吆喝,在眾多類似這種免費的招牌的後麵,大多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黑幕”。消費者不明其詳,天真的以為真是商家門大發善心,回報顧客,果真是如此麼?當然,不敢說因為某些昧了良心的老板們,就以偏概全,打倒一片,但至少那些“黑心的家夥們”確實做出了一些另人望而生畏、想而後怕的事來。

免費短信、免費義診、免費品嚐、免費護理……

在商場的“新理念大餐”裏,“免費”確確實實誘惑了許許多多愛貪小例宜的消費者。然而天下真有免費的午餐?

一個周末的晚上,林先生約了兩個朋友一起聚聚,在自家小區附近的一家規模中等的川味火鍋店前,林先生看到店門口掛著“免費鍋底”的橫幅,店裏生意還挺紅火,便選擇了吃火鍋。林先生與朋友們在店內坐定後,邊喝茶邊等著服務員端火鍋上來。

林先生在無意間注意到,不斷有服務員將離店客人吃剩下的火鍋底料端回廚房,但此時林先生也沒怎麼在意。在等候的當兒,林先生前往洗手間去洗手。經過廚房時,他不經意地往裏瞥了一眼,當時就被所看到的一幕驚呆了:一個服務員正在用漏勺將剛從桌上撤下來的火鍋湯裏的辣椒、花椒等撈出來舀到一個大塑料桶裏,另一個小廚子正滿頭大汗忙著把那桶裏的湯料一勺一勺地往一排火鍋裏舀。原來自己和朋友們將要品嚐的“免費鍋底”,竟是別人吃剩下的!想起這裏,林先生感到一陣反胃,趕緊拉了兩個朋友,二話不說,如躲“瘟疫”一般,衝出店去,並發誓今後打死他也絕不吃鍋底“免費”的火鍋了。

有一位姓李婦女,就有一次“免費”經曆:在出商場時,幾個人告訴她可以憑手裏的小票到旁邊的一家美容院享受一次免費護理。隨後,所謂的美容師不知在她臉上噴了些什麼東西,就向她收取160元的費用,並“好心”地解釋說:“護理是免費的,但護膚品要收錢。”她一咋舌,真是啞巴吃了黃蓮虧。

上海南彙區的一個村發生了一樁令人咋舌的事:村裏一次免費體檢後,全村百餘名老人被告知“患了糖尿病”。老人們慌了,紛紛去醫院複查,結果隻有近十人“血糖偏高”,其餘人都很正常。試想,這些老人要是沒有多個心眼去複查呢?還不知這些老人要花掉多少冤枉的醫藥費呢?

麵對誘人的免費廣告,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靜,其次要多留個心眼分析一下“免費”以外的有可能請君入甕的“非有值消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使商家能免你其一,但吊的是你為其二消費的味口啊。去看看吧,免費義診後,你要花多少錢買下本不該買的花,花掉多少本不該花的短信費用,吃了多少讓回想就會後怕的餐宴?

電視購物,多個提防被廣告宣傳迷惑的心眼。

國內電視購物的發展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這種快捷、便利的購物方式。然而,由於市場治理導向失控,從業人員良莠不齊,虛假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的影響,讓這個新興行業飽受各方質疑。但是它還能維持下去,就說明還是不斷的有消費者受騙上當。

高小姐在電視購物裏看到“蕾麗爾燃脂媚腿襪”,廣告中宣稱“獨特織造,六角菱形網狀編織,抗磨防刮,不易脫絲,使用壽命是普通絲襪的7倍。”廣告中的示範者用硬物刮,用打火機燒,襪子都安然無恙,神奇的效果讓高小姐毫不猶豫地付出幾百元訂購了一雙。但她買來才穿了沒幾天,“抗磨防刮”的襪子就破了,這樣的7倍使用壽命,讓高小姐哭笑不得。

另外一位馬女士,在電視購物中看到一款健身椅,覺得很適合先生使用。她按照電視裏提供的號碼撥打了訂購電話,並且詢問工作人員,怎樣的人不適宜使用該產品,得到的回複是“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