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總編視線
冬日的暖陽照耀下,眼中所見的一切仿佛一幅幅油畫般色彩斑瀾。在這陽光燦爛的早上,總希望遇到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一到辦公室,就接到讀者電話,從電話的那頭傳來一通劈頭蓋臉的叫罵聲,聽了半天才明白,原來對方寄來的幾件“寶貝”照片,被專家鑒定為贗品,心裏不服,於是打電話來泄憤。
按說,對方寄來照片,請專家鑒定是要收費的,否則可以不予答複,但我當時想到對方年事已高,不忍看他再為幾件贗品東奔西跑,於是煩請專家免費給看了看,並打電話告知對方,希望他不要再帶著這些贗品到處跑了,怎奈這位朋友回去越想越生氣,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反複打電話謾罵雜誌社的每一位專家還有我。
其實贗品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寫《總編視線》數年,可以說從未提供過什麼驚世駭俗的思想,常常隻不過是重複一些常識,其中涉及到贗品的內容也很多,涉及理性收藏的更多。因為見到太多因為缺乏常識而引起的悲劇,於是不得不將“呼籲回歸常識”作為己任。因此,很喜歡在欄目中重複些簡單的道理,所謂的道理也無非就是一些常識,有的甚至老生常談,了無新意,也未必有具體的投資指導價值,但竊以為,對於投資者來說,尊重常識或許比取巧鑽營、宏大理論更可靠。
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通過不同媒體指出,如今的古玩市場贗品的比例遠超過百分之九十;再比如,我們家裏的瓷碗、盤子、杯子,從小到大,能不損壞而保留幾十年的鳳毛麟角,因此古玩才顯得彌足珍貴。但你到如今的古玩市場,放眼望去,撲天蓋地的瓷器,以最基本的常識判斷,有幾個會是真的?
記得有一年去某古玩批發市場采訪,看到滿坑滿穀的齊白石、張大千以及正在用高錳酸鉀作舊的瓷器,就悄悄拿起相機準備在雜誌上給曝曝光,結果被機敏的造假者發現,差點搶走相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裏,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具備,卻盲目自信,急功近利,因此吃虧上當的悲劇才會一再發生。常識告訴我們,藝術品投資有風險,收益和風險成正比,不能隻看到“撿漏”帶來的驚喜而將“吃藥”的風險忘得一幹二淨。事實上,中國藝術品收藏遠未達到成熟的狀態,似懂非懂的人,或者自以為懂的人常常落在造假者的食物鏈的最下端,上當率非常之高。因此,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不要輕易購入藏品,更不要相信自己比別人聰明。眾所周知,收藏知識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學習與實踐,就連在這一行幹了一輩子的專家有時都難免看走眼,作為一個新手,憑什麼敢那麼相信自己的眼力呢?
其實隻要能遵從一些最淺顯的道理,就可以避免成為造假販假者的案上“魚肉”,但遺憾的是,最淺顯的道理最容易被遺忘,投機依然是藝術品收藏市場的風尚,身邊仍有不少人仍沉醉於天天“撿漏”,仍往造假者手裏不斷送錢。就算有過血本無歸的慘痛,但至今仍是“癡心不改”,這又怪誰呢?
引用《聖經》的一句話做結尾:“日光之下,並無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