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風雨】第二百六十四章算學寶鑒(2 / 2)

《算學寶鑒》中的‘開方本源圖’獨具中國古代數學傳統特色,國外類似的圖首見於法國數學家斯蒂非爾1544年著的《整數算術》一書,較《算學寶鑒》遲20年且不夠完備。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縱橫圖在現代計算機技術上得到應用,王文素書中縱橫圖比之宋楊輝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進步和提高。

其實即便拋開王文素,明代數學也非一無是處,明代數學與前代不同在於其時發生了一場算學革命。

某些穿越者一回古代便喜歡拋出阿拉伯數字,顯示其算學高明,許多皓首窮經的算學大家倒頭就拜,奉為神明,暫且不說某人在穿越時究竟如何的數學水平,那個原產天竺的阿拉伯數字老早便已傳入中國,隻不過古代中國人更喜歡用算籌,而且千年積累,早已成就了一套完備的知識體係,那玩意在中國就不受人待見。

其實這還算好的,要是有哪位神經大條的穿越者把阿拉伯數字獻給洪武皇帝,怕是當時就得被砍了頭,洪武四大案中的‘郭桓案’便是上下勾結塗改賬冊,朱八八以此為鑒,完善推廣大寫數字,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沿用至今,你小子呈獻的這七拐八拐的回回數字更容易篡改,你丫安的什麼心!

籌算有優點,自然也有缺點,計算得越複雜,所需要的麵積就越大,而明朝民間商業日趨繁榮,需要計算之處太多,所以更加方便的算盤和珠算開始取代算籌與籌算。

1450年吳敬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1573年徐心魯的《盤珠算法》,1578年柯尚遷的《數學通軌》,1584年朱載堉的《算學新說》,1592年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以及1604年黃龍吟的《算法指南》,無一例外多是由籌算向珠算過渡並深入研究的著作,

珠算算法沒有發展到前人的籌算高度成果也不是時人輕視,君不見作者裏還有一位天潢真人。中國數學從元朝末期開始,一直是沿著實用性、技巧性的方向發展,這與偏向演繹、抽象的古希臘數學不同。珠算作為一種傳統數學機械化算法體係的應用,滿足了明代社會需要,適應了商業發展的要求,代替籌算大勢所趨,但因為工具性能的限製,無法複製千百年來籌算積累的研究成果,還需進一步完善體係,這都需要時間積累。

古希臘文明覆滅以後一千多年,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再次被阿拉伯人發揚光大,而歐洲人在古希臘數學成就的基礎上發展出近代數學,則距離《幾何原本》的成書年代相隔了最少一千五百年,明代雖然經濟高度繁榮,在一些材料類、工程類方麵的科學技術成就也很多,但數學理論要想再次達到新的高度,正常發展下去,也至少還再需要兩百年。

15世紀歐洲開始文藝複興,大航海時代到來,商業的繁榮同樣刺激了歐洲數學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算術、代數與三角學領域,同樣著作不斷,將15、16世紀中西方同期數學進行評判,整體數學水平相當,商業數學發展是其共性,明代數學在算盤應用、算法口訣及珠算的普及度遠遠超過歐洲,而西方數學中符號係統與公理化演繹體係則為中算所不及。

明朝末年,西方數學開始傳入中國。徐光啟翻譯了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前六卷,標誌著中國開始從傳統數學研究向學習西方近代數學轉型。

崇禎二年,明朝開始組織學者重新編訂曆法。根據徐光啟的建議,朝廷確定了全麵學習西方的編訂思路。曆法編訂局請來了在中國的傳教士龍華民(意大利人)、羅雅穀(葡萄牙人)、鄧玉函(瑞士人)、湯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參與譯書,編譯或節譯了哥白尼、伽利略、第穀、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以及相關的數學知識,包括平麵及球麵三角學和幾何學等等。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七年陸續編成《崇禎曆書》。

但是這個轉型剛開始就被外力所終結,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中國學習西方的進程中斷了。《幾何原本》剩下九卷的翻譯工作要等兩百多年以後我煌煌大清被英國上門打臉後的1857年,才由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所完成。

文明中斷的後果是可怕的,其所造成的損失也絕不是什麼客觀促進民族融合的屁話所能消解,殺戮取代和平,野蠻破壞文明,曆史開了倒車,同樣不是換個南下的說法就能自欺欺人,誰還不長個腦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