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為現代農業保駕護航(1 / 1)

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為現代農業保駕護航

當代聲音

作者:喻丹

“十一五”以來,科技支撐貴州生態農業快步發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以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的科技服務體係示範輻射作用逐漸加強。目前,貴州的4個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27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已經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和平台。園區綜合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廣,促進了主導產業升級,提高了農產品檔次和質量,實現了農業經濟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農業科技園區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方麵,發揮了強大的示範引導和輻射帶動作用。

科技特派員點燃農業科技的“星星之火”。自2003年成為全國第二批科技特派員試點地區以來,十年來貴州全省各級各類科技特派員已逾萬人。全省1004個鄉鎮中有588個鄉鎮開展了科技特派員工作,覆蓋率達到58.6%。科技特派員實施縣級以上科技開發項目482項,推廣新技術660項,培訓農民51萬人次,在以“紅水河畔女財神”李桂蓮為首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的幫助下,科技特派員試點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9.4%以上。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效益顯著。以產業需求為出發點,全省先後成立了辣椒、茶葉、藍莓等4個省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至2013年,全省各級產業聯盟已發展達到17個,重點涵蓋特色農產品、中藥現代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全省產業聯盟在發展中堅持以創新為支撐、以效益為核心,實施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戰略。2013年,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大幅提高,發明專利實際應用達到1042項,製定國家(行業)、省級標準156項,新產品收入實現104.92億元。

產學研基地催生了一批產業帶和產業集群。至2013年底,獲國家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的69個縣(市、區),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切入點,圍繞促進縣(市、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製。項目縣(市、區)通過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成立項目技術小組或專家顧問組,將先進、成熟、適用技術集中向實施地投放,及時解決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科技問題,培養了一批本土科技二傳手,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立的科技支撐,在產學研基地形成了一批產業帶和產業集群。

農業信息化服務體係建設幫助農產品走出大山。如何讓農民成為互聯網時代下電商農業的受益群體?“淘寶貴州館”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貴州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信息服務、“多彩貴州”鄉村旅遊信息服務這三個農村信息化服務品牌,進一步拓展了貴州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渠道。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喀斯特山區災後農村信息化技術開發與示範”項目實施後,大部分示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所在縣(市)平均增長幅度。

2013年啟動的“食品安全與營養雲平台建設” 重大專項研究,將跨地區、跨部門的海量食品安全與營養有關的檢測數據、輿情信息進行彙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以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為支撐,構建向社會大眾公開的、具有公信力的交互平台。這也將極大地推動貴州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 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