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21

文/瀟湘公主、張指揮

渤海國的神秘遺跡

奇異的原始森林圖畫文字

除了抗日英雄陳文起,在雁鳴湖鎮,你還能聽到有關渤海國的故事。渤海國是唐朝時以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民族政權,當時統治著東北地區,它十分繁榮,被譽為“海東盛國”。渤海國最早的都城就在敦化,所以,如今在敦化能找到許多渤海國的遺跡,例如位於六頂山上的古墓群。

古墓群為渤海國早期王族和貴族的陵墓,整個墓群分為兩個墓區,共有大小石室墓、石棺墓100餘座,極其壯觀。渤海國人篤信佛教,即使死後也要將陵墓模仿佛塔建造,希望靈魂能轉世成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渤海國第三代君王大欽茂的次女貞惠公主的墓,其複原後的墓葬共7層、約20米高,這在中國古代貴族墓葬中極為罕見。

除了古墓群,“二十四塊石”也是渤海國遺跡。“二十四塊石”遺址在敦化共有4處,其中以江東鄉和雁鳴湖鎮腰甸村的兩處最為著名。江東鄉的“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公路邊,被欄杆圍著。這些石頭均為玄武岩,寬約0.8米,有近1米高,呈深黑色,石塊表麵較為平整,有明顯人工打磨的痕跡。石塊分成3行,南北排列,但仔細一數,你會發現少了一塊。據清代文獻記載,遠在100多年前,人們見到的就隻有23塊,傳說那塊消失的石頭被大風刮走了。腰甸村的“二十四塊石”位於村東南的農田裏,這裏背靠青山,麵臨牡丹江,選址相當講究。無獨有偶,這裏如今也少了一塊石頭,這二十三塊石也排列成3行,隻是石頭並未被打磨,像是自然遺留在此一般。

關於“二十四塊石”究竟為何物,有什麼用途,史料並無記載,對此,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渤海國在外地的王室貴族死後,回歸王陵安葬,途中停放靈柩之用;也有人說是渤海國早期的驛站建築物;還有人說是祭祀之用。當然,要破解這曆史之謎,隻有等考古工作者進一步調查研究才能定論。

與“二十四塊石”同樣神秘的還有渤海國的文字,這種文字與唐代大詩人李白還有一段淵源。相傳唐玄宗在位時,有個蕃國使臣來到大唐帝國,他帶來一封國書。國書上的文字十分奇異,滿朝文武大臣無人能看懂。唐玄宗大怒,他下旨:三天內若無人能夠辨識,在朝官員一律罷職。第二天,有人舉薦李白入朝。隻見李白手捧蕃書,宣誦如流。唐玄宗大喜,進而讓李白用蕃文寫一封回書。李白欣然就坐,不一會兒就用蕃文寫好,並用漢字寫了一份交給唐玄宗,令蕃使大為歎服。那麼,蕃書究竟是何種文字,竟能難住一統天下的大唐帝國?其實,“蕃國”就是渤海國,而“蕃書”,則是用渤海國的原始森林圖畫文字寫就的。

據專家考證,漢字是渤海國通用的官方文字,但在渤海國民間廣泛使用的是一種原始森林圖畫文字,類似於象形符號,這種文字比納西族的東巴文還要古老。由於渤海國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境內多原始森林,為了不在森林中迷路,人們便在樹上刻畫符號來指引方向,後來,這種符號日益豐富,並逐漸發展為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字。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渤海國早已遠去,如今,人們隻能從留下的遺跡,去遙想千年前“海東盛國”的繁榮與滄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