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評:科學學與科技管理計量研究的碩果(1 / 2)

書評:科學學與科技管理計量研究的碩果

低碳發展與環境

作者:李軍

穀興榮先生在1970年代就開始從計量經濟學的視角研究科學計量學,至今已發表有關這一領域的論文1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30本。年過花甲之後,對自己過去的成果進行了全麵的審視和重新歸納總結, 並吸取少量他人成果的基礎上, 進行深入的總結性研究,寫作了66萬字的《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的數學原理》一書, 成為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已在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是他在該學科近40年研究的結晶, 也是該學科領域有特色有一定代表性的重要成果 。

閱讀本作,感到有以下特點:

1 研究視角新

科學計量學研究專著,在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趙紅州的《科學能力學》第二篇,到90年代初,穀興榮先生《科學技術發展的計量研究》出版發行,至今已有相當一批科學計量學學術成果。但絕大多數專著都是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穀先生對它的整體結構功能規律進行探討,采用的是計量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穀興榮認為:用文獻計量學研究科學計量學主要是研究科學技術的文獻資料的分布結構和結構變化規律,這隻是科學計量學研究內容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科技機構、科技人員、科研經費的分布結構和演變規律問題,社會環境、科技經費、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的數量、質量之間的因果關係,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關係,這些內容的研究是文獻計量學方法不能解決的,隻有計量經濟學方法能解決。反過來,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的方法可以研究科技文獻與科技成果的分布問題。而且,年輕一代的管理學者,運用經濟數學與管理數學方法寫了不少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的計量研究論文。可見這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穀先生在本作中概括出一個龐大而係統的論著是有重要意義的。

2 觀點新,創新程度大

此專著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的結構、功能、發展規律等提出了一係列的理論觀點,並用數學方法給予表述。在第34頁把全書的基本論點的來源列了一張表。從表中可見,全書共有61個論點,其中,由本書作者在過去首次提出,並且先後以論文形式發表過的有42個論點,占68.8%;吸收其他學者的論文論點有19個,占31.2%。由此說明本書作者對科學學與科技管理計量研究的理論創新程度是相當大的。而且,多數論點都是有理論與實際意義的基本理論問題。比如:科學技術區際結構三大發展規律(兩極分化、梯度轉移、中心轉移規律)的統一性原理等等,提法新穎,論證清晰, 很有意義。

3 內容廣泛,涉及到科學學與科技管理領域多方麵的基本理論問題

任何學科都是討論研究對象的結構,外在表現形式和自身活動的方式,活動功能、演變和發展規律三個問題,此專著對科學技術體係各方麵的結構和結構演變規律都作了詳盡的定量探討,如科技研發的要素結構及其演變機製,科學技術的門類結構、學科結構、知識結構、區際結構及這些結構的演變規律,以及這些結構的內在各部分的彈性替代關係等。這部分內容將近30萬字,是目前科技結構研究中最廣泛最詳細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