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的創新政策展望
科學技術與創新
作者:陳勁
摘要: 十三五是我國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激發創新活力、實現原始創新、整合創新資源,應是創新政策的重點。本文從基本的創新政策模型出發,對創新相對應的需求麵政策、供給麵政策和環境麵政策提出了進一步的構想。
關鍵詞:創新政策;政策體係;十三五
中圖文獻號:G322.0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1
1 創新驅動的政策體係:理論框架
創新政策是經濟、科技、教育等政策的綜合體。從技術創新的過程看,十三五創新政策將著重技術創新的兩頭,即基礎研究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綜合分析我國創新驅動的主要困境,關鍵在於以創業為基礎的需求政策、以核心科技為重點的供給政策、以協同創新為核心的連接麵政策。
Rothwell與Zegveld將一般性的創新政策進行了歸納,創新政策可以被分為三類,而這種分類方法被廣泛引用,成為一種經典的理論研究思路。
從創新過程看,供給麵政策、需求麵政策和環境麵政策都會對創新過程的各個環節產生影響。
1.1 需求方導向的政策工具
需求麵政策工具指政府通過采購與貿易管製等做法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積極開拓並穩定新技術應用的市場,從而拉動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 十三五我國在此方麵的重點是進一步發揮市場的優勢,特別是企業家對創新的獨立判斷,由企業決定技術創新的成果采納,進一步減少政府的不當幹預。隨著國際科技、經濟競爭的加強,技術創新成果隻有當其實現產業化甚至規模經濟時,才表現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源泉。因此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及規模生產與經營階段也必須進一步加以重視。因此,需求麵的政策應是十三五驅動創新的政策關鍵:著重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業促進創新資源的整合,應予以重點關注。
1.2 供給方導向的政策工具
供給麵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過人才、信息、技術、資金等的支援直接擴大技術的供給,改善技術創新相關要素的供給狀況,從而推動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 十三五我國創新發展的關鍵是進一步推進原始創新、積累核心技術。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後盾,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也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經濟和社會的持續高速發展對基礎研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許多科學問題都迫切需要通過基礎研究從深層次上探求解決辦法。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會引發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其中,自主引領是國家創新戰略的核心,積極推動源自基礎研究和科技前沿的原始性的自主創新,是十三五的供給麵政策的核心。
1.3 環境方導向的政策工具
環境麵亦可稱連接麵,其政策工具指政府通過財務金融、租稅製度、法規管製等政策影響技術發展的環境因素,為產業界進行技術創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間接推動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 十三五我國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營造創新成果整合的大平台。
繼續加強產學研的開放與協同創新,有利於提升創新能力、打破創新資源孤立配置,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國家創新係統中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破解我國當前遇到的創新困境,成為創新驅動的連接麵政策的重點。
2 驅動創新的核心的需求政策:持續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弘揚創業環境,是十三五科技創新的工作重心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新範式。微創新主要是一些技術和商業化的小改進,它可能帶來巨大的變化。自組織創新一般需要自組織的管理模式,很關鍵的一點是要更多地開放,特別是產業的一些空間要向微創新開放。即過去我們主要是突出了國有大型科研機構、國有企業的創新,現在要逐步轉向關注民間、個人等草根組織的創新,包括鼓勵來自非研發的創新。特別需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新過程,這既包括用戶創新,也包括勞動者的創新。創新從專家學者向勞動者轉型非常重要,因此勞動人民參與創新,是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實現這個轉變,我國的國家創新體係中應納入個人或民間創新體係,積極鼓勵全社會所有人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市場是創新的主導核心機製。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市場導向機製,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要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製,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讓市場真正成為科技創新要素流動的決定力量。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