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最初的王國屢屢以此地為都,因而這裏一度被稱為埃塞俄比亞的"基石"、"城市之母"和"古代文明的搖籃"。眾多的寺院、雕刻和碑文成為這裏的一大特色,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高高聳立的花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無比的石柱。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約建於公元306年,即阿卜拉哈·阿巴巴國王時代,均由整塊岩石鑿成,成為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據史料記載,最大的石塔高約33米、呈13層樓狀,現已倒塌;現存的石塔中,有一座高為1.35米,塔基長2.6米、寬1.2米,其雕刻頗具特色,岩石被雕刻成具有橫梁、地板、和門窗的10層樓的形狀,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廈";有一座石塔由於是建在阿克蘇姆的風口處,被當地人稱為"清風吹來的地方";還有一座石塔在意大利入侵時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羅馬靠近君士坦丁拱門附近地方。據說,這些巨型石塔、石柱很可能是為了紀念早期一些阿克蘇姆的國王而建立起來的,這裏還擺放著公元535年阿克蘇姆國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頂部和牆壁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著埃塞俄比亞最為古老的吉斯文。
阿克蘇姆方尖碑
阿克蘇姆中還有聞名遐邇的恩達·馬裏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著許多國王的王冠和禦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經書,古代曾經有好幾個國王在這個教堂裏舉行加冕大典。根據當地教會的傳說,《聖經》中記載的裝有摩西十戒的約櫥不知去向,後來經過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一個後裔運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這裏現在是咖啡、穀物、畜產品、蜂蜜的集散地,以產精致編織品和金屬製品而著名。1980年阿克蘇姆因其獨特的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實戰埃塞俄比亞
氣候交通
埃塞俄比亞地處非洲東部,境內多高原。雖地處熱帶,但由於緯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較大,各地溫度冷熱不均。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平均海拔2450米)等高原地區氣候涼爽,年平均溫度為15℃。每年2-5月為小雨季,6-9月為大雨季,10-1月為旱季。首都地區全年可著春秋服裝,早晚及雨季時天氣較涼,需備薄毛衣。
公路和航空是埃塞主要交通方式,全國共有40多個機場,其中亞的斯亞貝巴、迪雷達瓦和巴赫達爾有國際機場,亞的斯亞貝巴與埃塞各主要城市間有航班往來。埃塞航空公司現已開通亞的斯亞貝巴至北京、廣州、香港間的直航航班,上座率較高。
美食購物
埃塞俄比亞人喜歡吃生牛肉。牛被宰殺後,吃起來鮮血淋淋的才夠味。生牛肉的吃法:一種是絞成碎末,拌止佐料,就著“英吉拉”吃;一種是切成象豆腐塊一樣大小的方塊,蘸著佐料邊切邊吃。埃塞俄比亞人還有一大嗜好,就是生食牛肉。牛肉在當地的價格位於羊肉和雞肉之間,生食牛肉算得上是一道大菜,主要用來慶祝婚喪嫁娶等大典或者節假日的宴席。飯店和餐館都要在賬單上加上服務費,優良的服務可再付5%作小費;出租車不用付小費;對客房服務員和博物館導遊員無需付小費;對行李員需按行李件數付一些小費;同村裏人拍照應付一點小錢。中餐在埃塞是“最貴的”。埃塞人每月人均收入約兩百人民幣,而四五個人吃一頓中國餐就要這個價格。這裏大米要十幾元一斤,一瓶醬油要十幾塊,一個燒豆腐要30元。
埃塞是咖啡的原產地,最早咖啡就是從這裏走向世界的。我們很多人帶了咖啡,作為回國送人的禮物。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第三大咖啡生產國。埃塞俄比亞的獨特的手工藝品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源於教堂、曆史悠久的繪畫傳統對埃塞俄比亞獨特的工藝美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關於所羅門國王和示巴女王故事的著名“喜劇漫畫”常常被認為是傳統繪畫的縮影。南部地區的木雕麵具以及哈拉爾地區花樣繁多的十字架深受遊客的喜愛。還有竹製的管弦樂器和小鼓也是多種多樣的傳統樂器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