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物淮安
(1)馬可·波羅的淮安州
馬可·波羅從濟寧出發,接下來到了臨州城,講述臨州城工商繁盛。是富貴之城。接下來說到邳州,但是翻譯後馬可·波羅遊記邳州具體地點不可考,《馬可·波羅遊記》馮承鈞譯本中主要指的是黃河舊道五十公裏,但是後來這裏被水淹沒。離開邳州,到了今日安徽境內。在此就不再贅述。我們直接到馬可·波羅的下一站淮安州。
淮安州是一甚大城市,在蠻子地界入境之處,居民是偶像教徒,焚死者之屍骸,臣屬大汗。此城有船舶甚眾,並在黃色大河之上,前已言之也。此城為府治所在,故有貨物甚眾,輻輳於此,緣此城位置此河之上,有不少城市運貨來此,由此運往不少城市,愜意所欲。應知此城製鹽甚多,供給其他四十城市之用,由大汗收入之額甚巨。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這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工商業十分發達。居民全是偶像崇拜者,對於死者實行火葬。這個城市有很多船隻,航行在黃河之上,黃河之前已經介紹過,這個城市是州府中心,所以貨物往來繁茂。這裏產鹽很多,以提供給其他很多城市之用,也因此大汗能得到很多的稅收和收入。
(2)壯麗東南第一州
馬可·波羅進入江蘇境地之後,可以說開始了真正的江南之旅。這裏山水風物人情都和馬可·波羅之前見到的有太大區別。江南繁華和山水,不管是哪個旅行家都會讚歎。
江南商業繁榮,少商人也多。在淮安,剛進入江蘇境地,這種現象已經表現的很明顯。鹽,是當地的主要商品交易稅款收入,正因為馬可·波羅的商人身份,對於其他風景馬可沒有過多描述。
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淮安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曆長期戰亂,市境一片淒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曆》的著名盲人天文曆算家衛樸,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淮安旅遊資源豐富,淮安曆史悠久,曾是南船北馬交彙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淮安旅遊景點有眾多的古跡、遺址記錄著淮安的輝煌曆史。淮安名勝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明祖陵、水下泗洲城、周恩來故居、吳承恩故居、洪澤湖大堤、鐵山寺自然保護區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純樸自然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很多遊客。到淮安就不能不來洪澤湖。洪澤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遊。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
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跡。遊人登山時,知其古老,仍能體會到“石上青牛留足跡,爐中紅火照仙顏,洞存石鏤去崖處,鳳起山崗霄漢間”的依稀情景。
甘泉般的湖水,養育著千百萬人民。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遼闊的湖麵,時而波濤滾滾,大浪排天;時而風平浪靜,湖水如鏡。極目遠眺,白帆點點,機聲隆隆,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魚肥倉滿,爭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洪澤湖
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複原來栩栩如生麵貌。
2、煙花三月下揚州
(1)馬可·波羅的揚州城
馬可·波羅離開淮安城,接下來到了高郵一帶,他描述自己是來到了一個大市鎮,這裏就是寶應,接下來在寶應東南方再走一日,就到了高郵。馬可·波羅稱這裏建築良好,地域廣闊。商業十分發達。
寶應和高郵地區在行政區劃上隸屬與揚州市。揚州在元代地位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繁榮的城市。元代的揚州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達。元人說揚州“介江南北,而以其南隸浙西,其北隸河南,壤地千裏,魚鹽稻米之利擅於東南,為天下府庫蓋將百年矣”。揚州這個富饒美麗的地方與馬可·波羅的淵源深厚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
向東南騎行一日,終抵揚州。城甚廣大,所屬二十七城,皆良城也。此揚州城頗強盛,大汗十二男爵之一人駐此城中,蓋此城曾被選為十二行省治之一也。應為君等言者,本書所言之馬可·波羅閣下,曾奉大汗命,在此城治理亙三整年。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恃工商為活。製造騎尉戰士之武裝甚多,蓋在此城及其附近屬地之中駐有君主之戍兵甚眾也。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向東南方前進,即到達一個重要的城市,名叫揚州。在司法上它管轄著二十四個市鎮,所以不容置疑,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此處隸屬大汗的版圖,人民是偶像崇拜者,以商業和手工業維持生活。他們製造武器和其他所有軍用品,因此有許多軍隊屯駐在這裏。
這座城市是前麵說過的,大汗任命主持各省政府的十二貴族的駐地之一。馬可·波羅由大汗任命,曾在這個城市擔任地方官達三年之久。淮安是一個十分美麗而富裕的城市,位於東南與東方之間,是蠻子省的門戶。因為該城鄰近喀喇摩拉河(黃河),所以大批的船舶途徑此地,每日穿梭不息。
(2)沉醉揚州整三年
如果遊記中所述真實的話,馬可·波羅在揚州能做官三年之久,我們可以想象在這裏做官的馬可·波羅自然是出了一趟美差。揚州的美麗曾今令無數文人騷客留戀忘返。揚州美,美景,美食,美佳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處在美麗的揚州,是一種幸福。
來揚州不遊景點是說不過去的。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六合、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四周被邗江縣所圍,曆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
馬可波羅在揚州為官三年,在這江南勝地,自然少不了馬可波羅的蹤跡。
①天寧寺及馬可波羅紀念館
古揚州城曾有七門之一的“天寧門”,門內有“天寧街”,門外正對的就是天寧寺。李鬥描述乾隆年間的天寧門內外,那是相當的熱鬧。“揚人無貴賤皆戴花”。此處設早間花市,附近梅花嶺、傍花村、小茅山、雷塘的花農清晨擔花入城、叫賣於市。清簾沽酒、茶肆品茗、遊人如織。“遊屐入城,山色湖光,帶於眉宇。蒸魚煮筍,盡飲縱談,率在於是”。這裏的山僧茶館吸引遊人。曾在此生活過的鄭板橋有聯曰:“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天寧門架有紅欄釣橋,橋外“華表屹然”,下為天寧寺大山門
按李鬥的描述,找到了天寧寺的大山門。“華表屹然”處早已辟為沿河馬路,窄而通車,川流如梭。想拍張無車幹擾的照片都有些膽戰心驚。山門對麵河上有橋,一個極普通的石頭橋,大概這裏就是李鬥描述的“紅欄釣橋”的位置了。橋左不遠處有禦碑亭,康乾二帝在此登舟遊覽瘦西湖的禦碼頭。康熙有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