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朝古都——北京城
(1)馬可·波羅的汗八裏
馬可·波羅到了元大都,這趟行程可謂千辛萬苦。關於元大都的描述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向東北方走三天,就到達了上都。上都是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都城,他還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了一座宮殿。該宮設計精巧,裝飾豪華,整個建築令人歎為觀止。該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裏都鍍了金,裝飾得富麗堂皇。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馬可·波羅遊記》中還說到元大都裏的禦花園,禦花園當時的景象遊記中是這樣描述的:
這個廣場是大汗的禦花園,裏麵有肥沃美麗的草場,並有許多小溪流經其間。鹿和山羊都在這裏放牧,它們是鷹與其他用來狩獵的猛禽的食物,這些動物也棲息在這個禦花園中。除鷹外,其他各種鳥雀不下二百餘種。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元大都宮殿內部的裝修是豪華的:“大殿和房間都裝飾雕刻和鍍金的龍,還有各種鳥獸以及戰士的圖形和戰爭的圖畫。屋頂也布置得金碧輝煌,琳琅滿目。”
這座壯麗的鍍金宮殿和美麗的花園是13世紀中國工匠的傑作,僅從馬可·波羅的描寫中我們也能想想當時富麗堂皇的景象。
(2)今日大都遺址、皇城故宮與盧溝橋
①元大都遺址公園
元大都,或稱大都,蒙古文稱為“汗八裏”(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元大都新城規劃最有特色之處是以水麵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這可能和蒙古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與深層意識有關。
今天我們看不到元大都的盛況了。隻能在遺址上徘徊。還好馬可·波羅為我們描述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盛況。聊以欣慰。我們看看今日的元大都遺址,遙想當年的景象吧。
元大都土城現存北段、西段城牆遺跡,以及護城河(小月河)。現被開辟為元大都遺址公園。肅清門甕城土牆南半部遺跡也清晰可見。
元大都土城遺址所屬北京的朝陽區,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春、秋短促。
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
元大都土城遺址呈狹長帶狀,全長9公裏,跨朝陽、海澱兩區。檀馨介紹,其中“薊門煙樹”、“大都建典”、“古垣新韻”、“大都盛典”和“龍澤魚躍”五大節點把朝陽段和海澱段連接起來,從西到東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發展脈絡。“薊門煙樹”節點是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最西端起點。該景點在春季風景尤佳。“古垣新韻”節點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也是新老城市中軸線的連接點,象征性地承接了北京的曆史與現在。“大都建典”與“大都盛典”遙相呼應,再現元大都的建設場景和鼎盛景象。“龍澤魚躍”作為最後一個節點。
②故宮
既然來到北京城,故宮就是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感受中國皇家風采,皇家特色的典型旅遊地。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的時候,故宮還沒有修建。當時北京城的中心是位於今日元大都遺址的元大都公園。但是元大都昨是今非。故宮能彌補遊客不能見到《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輝煌的宮殿遺憾。
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麵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麵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