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可·波羅的巴格達
(1) 伊斯蘭教著名城市——巴格達
報達是一座大城,世界一切回教徒之哈裏發居焉,同羅馬之為基督教教皇之駐所者無異。有一極大河流通過此城,由此河可至印度海。此海距報達十八日程,所以有極多商人運載貨物往來河上,至一城名怯失,由此入印度海。
河上報達、怯失之間尚有一大城名曰弼斯囉。樹林圍繞,出產世上最良之海棗。
報達城紡織絲綢金錦種類甚多,是為納石失、紫錦同不少別種奇麗織物。此城乃是其地最貴最大之城。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巴格達(古稱巴比倫)是一座宏偉的大城,是所有薩拉森人的哈裏發(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類似基督教的教皇——駐蹕之地。城中有一條大河穿過,商人往印度洋輸入或輸出的商品都走這條水路。由於這條河蜿蜒曲折,所以航程長達十七天。所有航行的船舶駛離河道前都要在啟西停泊,再由這裏入海。不過在到達啟西之前,還要經過巴士拉城,該城周圍有很多樹林,出產世界上最優質的海棗。
巴格達出產一種嵌金線的絲綢和繡花錦緞以及絲絨織品,所有這些產品都繡有飛禽走獸的圖案。幾乎所有從印度運往歐洲的珍珠寶石,都要在此地鑽孔。巴格達城是這個地區所能見到的最壯麗、最宏偉的城市。
(2)基督徒的移山之說與天方夜譚
從馬可·波羅的遊記看,巴格達在13世紀還是繁華的,和平的,甚至壯麗的。
不過這座壯麗的城市之中也存在宗教爭鬥。其中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說到了一個獨眼補鞋匠祈禱移山的故事。
巴格達有一個哈裏發積聚了大量財富,甚至可以說比從前任何一個統治者的財富都要多。由於哈裏發厭惡基督教教徒,於是想方設法想使住在他境內的所有居民改奉伊斯蘭教,就根據福音書中的一段話:“如果你們的信心有芥菜子那樣大,你們應當對這座山說,從這裏移到那裏去吧。山就會立即移走。”給這些教徒十天的期限,讓他們必須憑借你們所崇拜的主的力量將麵前的一座大山移走。不然就要接受他最殘酷的刑罰。
巴格達的基督徒們,尋找一個補鞋匠,補鞋匠是一個道德高尚、心地純潔、熱愛宗教的人。他虔誠地信仰上帝,有一次,一位漂亮的少女來到他的店中補一雙鞋。無意中暴露了一部分玉腿,引起了補鞋匠的一絲邪念。補鞋匠想起福音書上的一段話:“當你的眼睛犯了罪,應當將它剜下拋去。因為,一個人獨眼進天國比兩眼齊全而被投入地獄,受火的煎熬要好得多。” 於是將自己的右眼剜出。從這個行動來判斷他的信仰是多麼的堅貞不渝。
規定的期限到了,基督徒們和哈裏發以及許多衛隊來到那座山腳的平原,虔誠的鞋匠,跪在十字架前,雙手高舉向天,他祈禱完畢後,大聲叫道:“我用聖父、聖子和聖靈的名義,命令你,山啊走開!” 他話音剛落,山便移動了。同時地麵在一種奇異、驚恐的力量下晃動起來。哈裏發和護衛隊被驚得目瞪口呆,陷入慌亂之中。他們中間許多人當場就皈依了基督教,連哈裏發本人也秘密地改奉了基督教,在自己的衣服裏掛著十字架。
從那以後每逢奇跡顯示日,都要舉行十分莊嚴隆重的慶典,並且在顯示日前進行齋戒,以表示永遠不忘。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梁智生 譯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巴格達宗教鬥爭的曆史由來已久。《馬可·波羅遊記》中在講述巴格達的時候,主要根據故事說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當地的鬥爭,雖然隻是一個故事,但是在一定程度反應出巴格達的曆史環境。今日遊客到巴格達,估計不會像馬可·波羅那樣形容它是壯麗的,宏偉的城市。
①《一千零一夜》的故鄉
補鞋匠的故事畢竟是故事,巴格達是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省省會,伊斯蘭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巴格達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語,含義為“神(bagh)的贈賜(d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