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石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產業發展與技術研究探討
作者:李光 路娟 陳曦
[摘要]近年來,隨著鐵皮石斛產業的不斷發展,以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聯盟逐漸形成,在產業急劇擴張的背後,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如產業基礎研究薄弱、開發產品品種單一,深入研究不足、質量難以保障,產業泡沫逐漸形成,為防止鐵皮石斛重蹈“普洱茶”的厄運,筆者認為企業及科研院所應加強基礎研究及創新應用、強化政府引導,規範市場運作,保障鐵皮石斛質量,從而使鐵皮石斛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鐵皮石斛; 產業; 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傳統醫學當中,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益胃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本草綱目》記載其“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智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健陽,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鐵皮石斛作為其中的翹楚,更是具有“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的美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鐵皮石斛為蘭科石斛屬植物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x Migo,生於海拔達1 600 m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半陽的環境,不耐寒。因其生長周期緩慢,繁殖生長條件苛刻,極難存活,近年來受市場需求影響,人們無限製大量采收,野生鐵皮石斛瀕臨滅絕,20世紀80年代,鐵皮石斛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受到人們普遍重視,2010年版《中國藥典》將鐵皮石斛從石斛中單獨列出,建立了相應質量控製標準。目前,在雲南、浙江、江西等省鐵皮石斛產業已初具規模,鐵皮石斛產業聯盟也已形成,聯盟成員企業多采用“公司+農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種植基地以農戶栽培與管理為主,種苗與成品生產銷售由公司承擔,鐵皮石斛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栽培農戶增收,具不完全統計,僅浙江省種植麵積已突破萬畝,鐵皮石斛價格也在不斷飆升,鮮品價格已由2010年600元/kg到2012年1 500元/kg,價格翻了一番多,其幹品楓鬥也早已突破每公斤萬元,該產業越來越顯示出廣闊的市場前景,但伴隨著產業的急劇擴張,製約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不得不引起研究者與企業的思考。
1基礎研究相對薄弱
鐵皮石斛產業由無到有僅用了20年的時間,最近5年得到迅猛發展,快速發展使得企業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基礎研究[1],雖然研究結果表明鐵皮石斛具有一定的提高機體免疫力[2]、抗氧化[3]、降血糖[4]方麵的作用,但相關的作用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製研究幾乎空白,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鐵皮石斛體內體外實驗雖然對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效果並不十分突出[5];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欠缺,質量控製指標就不能確定,最終導致質控標準不完善,2010年版《中國藥典》雖將鐵皮石斛單獨列出,但僅將多糖含量及甘露糖含量作為鐵皮石斛質量控製指標,鐵皮石斛近似種齒瓣石斛、兜唇石斛等與鐵皮石斛多糖含量近似甚至要高於鐵皮石斛[6],所以該指標並不能全麵控製鐵皮石斛質量,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麵,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氣候適宜,鐵皮石斛生長周期本就縮短[7],高額利潤的誘惑下,鐵皮石斛往往還未到成熟期就已采收,通過對西雙版納某栽培企業不同采收期鐵皮石斛研究發現,多糖質量分數為25.9%~40.1%,甘露糖質量分數為14.8%~32.6%,雖然多糖含量達到藥典標準,但質量存在明顯差異,對比當前文獻發現,不同種植及不同采收期對化學成分及藥效的影響相關研究幾乎空白[8],基礎研究有待深入。
2鐵皮石斛深加工產品品種單一,競爭力低
目前,市場銷售鐵皮石斛產品大多是鮮食品、楓鬥,少部分為提取物、口服液、複方製劑等深加工產品,甚至還存在未獲得批準文號的石斛酒、衝劑等粗製品,2012年11月15日以鐵皮石斛為關鍵詞查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國產保健食品共43種,均為提高機體免疫力品種,而且大多添加西洋參、人參皂苷、紅景天提取物等,無單一鐵皮石斛製劑,該原因一方麵是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麵也可能是鐵皮石斛粗粉或其提取物單一食用不能達到很好的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不得不添加其他成分以增強療效。獲批鐵皮石斛製劑,受原料價格影響即使產品附加值低價格同樣昂貴,很難與巨頭高端保健食品競爭;產品工藝粗糙仿製簡單,市場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現象嚴重,產品壽命也相對較低,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
3無品牌效應,質量難保障
經過10多年的市場培育,雲南、廣東、浙江等省份已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鐵皮石斛產業。但是,鐵皮石斛產業規模不大,在全國影響力不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保健品地位也不高。以雲南省企業為例,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絕大多數是由浙江省、上海市等地投資商攜帶種苗及技術建設,由於雲南當地消費市場不成熟,銷量很少,通過各種渠道絕大部分進入了浙江市場,沒能形成一個具有較大號召力的品牌。沒有品牌差異,供應商便失去了維護品牌形象的動力,極易造成行業內魚龍混雜的局麵。一旦有負麵事件爆發,即便是優質鐵皮石斛的生產商也難逃厄運,造成另一個“普洱茶”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