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2)

紅茶采製技術對紅茶品質的影響

紅茶采製與綠茶不同,綠茶鮮葉加工一開始用高溫破壞酶的強性,紅茶則與其相反,在加工過程中,創造條件增強酶的強性,促進多酚化合物的氧化縮合。

在闡述紅茶對鮮葉加工技術關鍵時,必須以紅茶品質形成的物質變化為依據,才能達到指導生產,科學采用製茶工具和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

(一)萎凋技術對品質的影響

萎凋是製紅,青,白茶的第一道工序.有些綠茶由於種種原因不及時現采現製,先厚堆放而後殺青,雖有些水分散失,而象萎凋作用,但不屬於萎凋工序.程序是白茶最重,其次是青茶。

鮮葉在通常的氣候條件下,薄攤,開始一段時間,以水分蒸發為主.隨著時間的延長,鮮葉水分散失到相當適度後,自體分解作用逐漸加強.水分的傷失和內質的變化,葉片麵積萎縮,葉質由硬變軟,葉色鮮綠轉變為暗綠,香味也相應的改變.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過程,一方麵是萎凋的物理變化;一方麵是萎凋的化學變化.這兩種變化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物理變化既能促進化學變化,濃度大,促進作用增強.又能抑製化學變化,失水,抑製酶的水解作用,甚至影響化學變化的產物.由此而出現製茶品質的差異性.反之,化學變化亦能影響物理變化的進展.兩者之間的變化發展和影響,是依濕,溫度為主的客觀條件不同而差異很大.要掌握萎凋適度符合製茶品質的要求,就要采取人工的技術措施。

萎凋工序,是以低溫條件下大量失水為特點.隨著水分散失,細胞液的濃度增大,酶的活性增強,從而使葉內化學成分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對紅茶的色香味的形成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實踐證明,掌握水分變化的規律,控製失水量和失水速度,是萎凋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加工工藝中以萎凋葉含水量作為萎凋適度指標。

影響萎凋失水的外在因素很多,有溫度,濕度,通風條件,葉層的厚薄等.其中以溫度為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50℃以下隨著時溫的升高,空氣相對濕度降低,促進葉內水分蒸發.因此在生產中,采用日光,室內加溫,萎凋機等萎凋,都是用加溫的方式來加速水分的蒸發和增強酶的活化性能.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20℃~40℃),不加溫比加溫好,低溫比高溫好.在生產實踐中,在低溫高濕的情況下,進行加溫萎凋,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提高萎凋質量;但溫度以35℃以下為宜,不超過38℃.否則,鮮葉失水太快,理化變化激烈進行,以至造成細嫩芽葉的萎凋不勻,過早紅變等現象。

萎凋過程中,溫度調節可以用攤葉厚薄,通風條件來進行,但調節要有一定的幅度,不可太大.在調節溫度時必須掌握先高後低,風量先大後小的原則.防止萎凋後期溫度太高,影響品質。

在生產中掌握萎凋程度,必須根據鮮葉老嫩紅茶種類,及機型的不同條件.嫩葉水分及多酚類化合物的含量較高,適當地進行老萎,使酶的活性增強,有利於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相反,老葉一方麵含水量少,葉質較硬,失水過多揉撚更為困難.另一方麵,老葉雖然多酚類化合物較少,但其中自動氧化部分的茶黃素含量比嫩葉多,所以老葉輕萎凋有利於形質的形成。

各種紅茶要求因其品質要求不同,使用的機型的不同,萎凋的程度也就有所差異.工夫紅茶要求外形緊結完整,內質茶湯滋味醇和,所以萎凋適度必須適中,(含水量58~64%).萎凋程度偏輕,萎凋葉含水量在65%以上,揉撚時條索斷碎,不完整,茶湯滋味青澀欠醇,若萎凋葉含水量低於50%,條索不緊,茶末多.但對切細紅茶來說,要求碎茶多,外形呈粉狀,茶湯色深味濃,具有收斂性.若揉撚機使用揉切機(VTC),萎凋強度略輕.若用機械揉切機,揉撚則萎凋強度宜重些(5%左右),否則揉切時茶葉易流味。

(二)揉撚(切)技術對品質的影響

揉撚是形成紅茶外形的關鍵工序.紅茶揉撚形成的條索經過發酵後進行烘幹,加以緊縮固定.由於工夫紅茶要求外形緊結,色深味濃,加上消費者習慣進行一次衝泡.因此紅茶揉撚要求充分;工夫紅茶的細胞破壞率高達70~80%,切細紅茶的細胞破壞要求更高。

紅茶品質要求不僅要有更高的細胞破壞率;而且更有高度的細胞破壞速率.因為單位時間內細胞破壞率低,細胞破壞時間先後的差距較大,發酵的起點很不一致,總的發酵時間延長,結果使可溶性物質損失較多,茶黃素含量減少,茶紅素增加,於紅茶品質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