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外傳播》,一本令我們感覺親切的雜誌(1 / 1)

《對外傳播》,一本令我們感覺親切的雜誌

“我與對外傳播”征文

作者:孟娜

十二年前,我剛到新華社工作時,領導和前輩常囑我有空多看看《對外大傳播》(《對外傳播》當時的刊名)。從那時起,這本雜誌我時常閱讀,印象裏很多自己熟識的同事都結合自己參加過的重大報道和日常的采編工作在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這些文章對我的業務報道很有指導性。後來,自己也開始為刊物撰稿,這讓我對這份刊物更多了幾分關注和親切感。近年來,隨著傳媒格局的演變和國家軟實力的不斷提升,在雜誌同仁的努力下,這本雜誌在風格和內容等方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它始終能與時俱進,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承載了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在《對外傳播》創刊200期之際,我很願意分享自己對這份刊物和對對外傳播工作的一點粗淺的觀察和認識。

1.理論聯係實際,著重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過去十多年間,外媒對中國的關注顯著增高,但涉華報道有時又脫離中國的實際,充滿誤解和扭曲。為此,中國的媒體,特別是外宣媒體正努力地向海外講述一個真實的中國。但實踐中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確不是一日之功,這需要記者苦練內功,做到“內知國情,外曉世界”,更需要同行間不斷探討,彼此借鑒。

《對外傳播》在這方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業務交流的平台。除了在“重點話題”、“業務探討”等欄目裏可以時常讀到相關問題的文章,而且在每期“案例剖析”等欄目中可以看到中外媒體對同一主題報道的寫作風格和手法的比較,以及相關編輯的點評。比如2013年第三期的《從中共“約法八章”報道探討對外正麵報道的寫法》和2012年第九期的《淺談對外人物報道》都在報道實踐中很有針對性。為這個欄目供稿的作者,常常是我辦公室裏的編輯同事,我也看到他們非常認真地調研、琢磨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就“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探討。

2.順應傳媒格局轉變,著力探討新媒體報道。

人們常說,外宣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實踐中我覺得,我們麵臨的不僅僅是國內國際兩個輿論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我們麵臨的是國內、國際和網絡三個輿論場。如何讓我們的話語體係與這三個輿論場都能對接,需要我們首先對這三個輿論場的傳播規律都有所了解。

《對外傳播》的“新媒體”欄目經常會有一些介紹新媒體傳媒領域最前沿的文章,比如,《政務微博的輿論管理》、《政府微博的定位和傳播》、《社交媒體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作用和影響》等,從不同側麵和角度描繪了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以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等,這對我們的報道很有啟示。

3.公共外交建設的重要平台,跨領域的外宣探討。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也好,公共外交也好,都是涉及到很多領域、很多行業的事業。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但是,政府、學術界、文化領域等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公共外交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從業者如何能融會貫通,在國際傳播方麵形成合力,需要一個綜合的平台進行探討,在這方麵,《對外傳播》作為國內唯一的外宣刊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經常可以在“重點話題”、“特稿”、“國際視野”等多個欄目中看到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見,這非常有利於我們新聞從業者在心中形成更加廣闊的外宣格局,在新聞報道中更加具有宏觀視野。

另外,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角度觀察,我覺得外宣領域的理論探討、理論建設非常重要。將案例分析、經驗總結,梳理成理論框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這方麵,《對外傳播》的“理論平台”欄目經常會推出一些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佳作。

總之,伴隨時代的發展,我們總能在《對外傳播》中讀到緊貼時代的內容。12年過去了,今天我時常對新來的年輕同事說,有空多看看《對外傳播》。我的許多同事也都訂閱了這份雜誌。在《對外傳播》創刊200期之際,作為刊物的一名忠實讀者,衷心祝願刊物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