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價值觀的世界意義(1 / 3)

中國價值觀的世界意義

本刊推薦

作者:俞新天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中國核心價值觀,同時又在對外政策部分中以“精神”概括了中國對外價值觀。本文認為,這兩者構成了中國價值觀體係,不僅以文化精神領航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且對於多樣文化激蕩的世界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核心價值觀兼收並蓄東西方文化價值精髓,解決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始終困惑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矛盾,以及文化繼承性與文化現代化的矛盾。中國對外價值觀的提出則是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創舉,體現學習和尊重世界多樣文化的態度。中國應當進一步推動價值觀體係的構建,並且通過廣泛的文化對話,使其成為人類共創共享價值觀的組成部分。

一、中國核心價值觀:兼收東西,傳承升華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中國核心價值觀,當然不是說過去中國從無價值觀,而是特指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的價值觀。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曆史屢經曲折,它也影響到中國人對於價值觀的探索。蘇聯式計劃經濟基本上否定了個人自由自主,極左思潮的幹擾更將極端平均主義推向極致,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建立使一些人被“拜金主義”所侵蝕,對現代化的追求也被一些人誤解為遠離中華文化傳統……因此,在特定的條件下建立中國價值觀體係,凝聚全國人民意誌,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基本實現現代化至關重要。

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斷上升,各國政府和人民要求和期待中國真正成為大國強國。然而,中國價值觀的欠缺造成了遺憾。由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未建立完整的明確的價值觀體係,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形象造成了負麵影響。現在,十八大報告完整明確地提出了中國價值觀體係,彌補了這一缺憾。從長遠來說,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須要有文化價值觀的精神支撐,必然顯示既能體現人類文明共性又具有中國文化個性的價值觀的力量。十八大報告正如萬裏長征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中國核心價值觀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包含了國家目標、社會進步和個人道德三個層次。以分層次方式提出中國核心價值觀,在國際上是獨特的嚐試,不僅能幫助世界各國更加了解當代中國,而且本身就具有國際意義。

中國核心價值觀融合東西文化精髓,較好地解決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係,較好地解決文化傳統與文化現代化的關係,對解決困惑中國人一百多年的“古今中外”問題,具有世界性啟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價值觀,雖然在世界各種文化中都有表現,但是西方社會首先對它們進行了現代化的提煉,適應和推動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這些價值觀既具有鮮明的西方文化根源和特色,又成為人類文明成果。

但是,中國學習借鑒西方文化價值觀,並不意味讚同“普世價值觀”的說法。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哲學上的普遍適用性,因此才能被廣泛地傳播和根據各地情況而吸收。“普世價值觀”卻以宗教性的“普世”把它們神聖化,似乎可以不分時間地點條件等實際情況,放之四海而皆準,更有甚者將其模式化輸出,強加於人,誰不遵從就被打作另類。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隻有西方價值觀才是“普世”的,其餘的文化都隻能處於從屬地位?這是披上“普世價值觀”外衣的西方文化中心論,不僅在全世界受到抵製,而且也遭到歐美有識之士的批判。

同時,中國核心價值觀又包括中華文化價值觀的精華,例如和諧、文明、誠信、敬業、友善等。“以和為貴”、“以信立本”、“止於至善”,這些價值觀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而且有著中華文化獨特的發展淵源和解釋。不能說西方文化中沒有這些價值觀的因素,但卻不是其核心價值觀。中國核心價值觀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同時又進行了富有時代意義的升華和提煉。傳統儒家思想中強調的“和”,必須通過“克己複禮”來達到,而“禮”是尊卑有別的封建等級社會的一整套思想、製度和禮儀。我們今天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則是在法治基礎上的公民平等,是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大團結,是先富幫助後富的共同富裕,也是關懷照顧弱勢群體的友愛大家庭。中華民族曆來重視文化,以“文明教化”為萬世基業。但是,今天我們要建設的文化強國,既要創造物質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還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更重要的是,報告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就要使全民族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煥發出文化創新的勃勃生機,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它與目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論、文化原教旨主義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