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為人處世要有一顆平常心(1 / 1)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有一頭驢子吃飽喝足後,感到精神抖擻,覺得渾身是勁,就興奮地踢跳起來,並自豪地說:"從我的精神和速度上來看,我父親肯定是一匹雄壯的駿馬。"第二天,由於它趕了一段長路,感到很疲累,就很泄氣地說:"畢竟我的父親是一頭驢。"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在順境時得意忘形、逆境中自怨自艾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這種不良的心態使自己難受,更談不上能幹出什麼大事。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十分重要。

古人說:"平常心即是道。"古人說的"道",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而且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哲學。其實,我們隻要仔細分析,便可知所謂的平常心,是"無為、無爭、不貧、知足"等等觀念的綜合反映。如果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我們能夠以平常心去對待,不但不驚慌失措,反而十分從容鎮靜,一麵充分保持著人情昧,一麵還能夠於適當的時機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心態便可稱做"平常心"。

擁有平常心,你也就擁有了人格魅力,也就能任雲卷雲舒去留無意。平常心是顆寵辱不驚的心。拜倫說:"真有血性的人,決不乞求別人的重視,也不怕被人忽視。"愛因斯坦用鈔票當書簽,居裏夫人把諾貝爾獎牌給女兒當玩具。莫笑他們的"荒唐"之舉,這正是他們淡泊名利的平常心的表現,是他們崇高精神的折射。他們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也震撼了我們的靈魂。

當你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時,你就會發現:真情,就在你身邊。平常心是顆理解、寬容、忍讓的心,就是歡樂別人的歡樂、痛苦別人的痛苦、喜悅別人的喜悅。多一分理解和關愛,世界就多一份真善美。

平常心是顆尊重別人的心,就是尊重別人的勞動、人格、理想、信仰等。尊重使自己無形中得到好的修養,感受到精神的美。平常心是顆堅強的心,不畏泥濘路,不怕風雪夜。它使人始終奮勇向前,永不倒下。

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平常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平常心是一種超脫眼前得失的清靜心、光明心。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都能擁有平常心,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讚美的,不是個聖人,也是個賢人。隻要我們努力,是能夠以平常心去對待紛雜的世事和漫長的人生的,至少也能夠做到以平常心跨越人生的障礙。

我國著名的學者張中行先生,就具有超凡脫俗的平常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他以平常人的平常心,看人看事,寫人寫事,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自然而坦蕩。捧讀張中行先生的文章,猶如傾聽一位近乎與世紀同齡的老人講述他的人生經曆。

張中行先生以平常心對人對事,他說:"對不同意見,我一是尊重,二是歡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決不爭論。"如不少人關心的張先生與楊沫的關係一事,在《流年碎影》中寫有兩段,真切自然,很有分寸,如實地講述事實,描述感受。尤其令人感動的是,20世紀50年代,楊沫的《青春之歌》出版了,一些讀者認為有些事可能影射了張先生,張先生寫道:"我卻沒有在意。"這種寬容的態度,非常人所及,何等難能可貴!有人問張先生為什麼總是沉默,張先生又寫道:"其一,這類過去的事,在心裏轉轉無妨,翻來覆去地去說就沒有意思了。其二,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為愛聽張家長、李家短的閑人供應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三,最重要的,是人生大不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了,餘年無幾,幸而尚有一點點憶昔的力量,還是想想那十之一二為是。"張中行先生待人親切、坦誠,他把自己一生中的體悟坦誠地告訴了後人,使人們在一種平和而冷靜的心態中,真切而自然地感受到一位文化老人坦坦蕩蕩的平常心態。他的這種省悟,是原原本本的。像李叔同坐禪時的冥想,也似豐子愷那樣遠離塵海時的冷觀,同時又如聞一多、朱自清那樣直麵人生。

雖然,以平常心待人對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平常心不一定與凡夫俗子無緣,我們平凡人的一生,也會有得意、失落、成功、失敗,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輝煌和挫折。而我們的情緒和心境,會隨之起起落落。有時前途無量,有時又跌入萬丈深淵;有時迷茫無助,有時又柳暗花明。

老一輩人說得好:"所有的人加減乘除,最後的得分都是一樣的。"其實,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組成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有大起就會有大落,太平順就難免乏味。

所以,要以平常心做事,以平常心待事,不攀比、不虛榮,沿著自己期望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心平氣和,不浮躁,人生就會充實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