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是藝術品,這是我的研究結論。司馬台長城段的十九公裏城牆上卻有一百三十五座敵樓!密度非常之大。而且,每一座敵樓的設計、外形、內部結構和容量都不相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陸小姐,我這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呀。從1976年打倒‘四人幫’,生產隊給了我爬城牆的自由和時間,直到1979年,我才親自考察完了這每一座敵樓。也正因為沒有任何一座敵樓是重樣兒的,它才吸引我從這六十五歲爬到了六十八歲。
總之,我用三年時間,掌握了這段十九公裏長城和它的一百三十五座敵樓的全部第一手資料。這些敵樓--明朝的邊防工事,據我初步分類:有單眼樓,雙眼樓,多眼樓;單層樓,雙層樓,三層樓;有中開門和邊開門的;門窗寬窄、高低不同,又分為磚券和石券;樓內結構複雜多變,有單室、雙室和多室;開間布局有‘田’字形,‘日’字形,‘井’字形和‘川’字形;樓頂又可分為平頂,穹窿頂,船蓬頂,八角藻井頂,複鬥式頂,四角鑽天頂等等。而且所有這些變化,我認為在當時當地的攻防藝術上都各有各的功能和威力--因此,它的總體設計人,建築師,必定是個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偉大軍事家,很可能就是戚繼光將軍本人!
陸小姐,人是有偏愛的。俗話說,人心必有一偏。我是個戰術教官,所以從這些防禦工事的設計布局和內部構造上,不難看出我國明代軍事家的攻防藝術和戰略思想來。這比許多兵書都闡釋得更實際,更生動,更具體。瞧吧,那十九公裏城牆也因地形之不同而變幻多端:有單邊牆、雙邊牆、磚牆、石牆;有障礙牆、隱蔽牆、口袋牆、夾馬牆、瓶頸口和捉鱉甕城;有炮台、雉堞、箭孔、撩望台、烽火台和滾木架、擂石口;還有陷阱、護城溝、鹿砦坑和出城衝殺的馬道!望著這些成龍配套的軍事建築群,我好像看到那人仰馬翻的廝殺場麵啦。
“這簡直就是一座長城博物館!我想,中國的防禦工事,發展到明朝,是不是該作總結了呢?否則為什麼要把萬裏長城各段各處的敵樓都挑選一個‘典型’集中到這裏來興建個長城博物館呢?這裏到底是實戰需要還是戚繼光將軍操練兵馬的演習場呢?這裏一定隱藏著中國偉大軍事家的藝術構思和夢想吧!難道最為尊重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就不能揭開這個美麗的謎麼?”
侃山侃到關坎兒上,八十歲的任老頭兒竟然流下了幾滴熱淚。陸曉丹驚愕了。她一時難以理解老人複雜的心境,不敢拿毛巾給他擦臉,也不敢打斷他的話語。
任老頭兒好像從對方的表情裏看出了點兒什麼,自己苦笑一聲,近似自言自語:
“司馬台長城,給了我極大的教育。我非常愛它!一個揀糞的老頭子,從心眼兒裏愛上了一截子古長城,如此瘋魔,卻不是笑話兒。愛國,從來就不是個空洞的詞兒。一個少將軍銜的反動教官,隱姓埋名,曆盡風雨,卻在這荒涼的長城腳下嬗變為一個愛國人士,陸小姐你能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