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烈婦忍死殉夫 賢媼割愛成女(1 / 3)

廉恥日頹喪,舉世修妖淫。

朱粉以自好,靡麗竟相尋。

香分韓氏幃,情動相如琴。

自非奇烈女,孰礪如石心。

蜉蝣視生死,所依在槁砧。

同衾固所樂,同穴亦足歆。

豈耽千古名,豈為一時箴。

一死行吾是,芳規良可欽。

婦人稱賢哲的有數種,若在處變的,隻有兩種:一種是節婦,或是夫亡子幼,或是無子,或是家貧,他始終一心,曆青年皓首不變,如金石之堅;一種是烈婦,當夫之亡,便不欲獨生,慷慨捐軀,不受遏抑,如火焰之烈。如今人都道慷慨易,從容難,不知有節婦的肝腸,自做得烈婦的事業;有烈婦的意氣,畢竟做得節婦的堅貞。我太祖高皇帝,首重風孝,故即位未幾,旌表遼東高希鳳家為五節婦之門、裴鐵家為貞節之門,總是要激勵人。但婦人中有可守而不守的,上有公姑,下有兒女,家事又盡可過,這時代亡夫養公姑、代亡夫教子嗣,豈不是好?他卻生性好動不好靜,飽暖了卻思淫欲,天長地久,枕冷衾寒,便也不顧兒女,出身嫁人。或是公姑伯叔、自己弟兄,為體麵強要留他,到後來畢竟私奔苟合,貽笑親黨。又有欲守而不能的,是立心貞靜,又夫婦過得甚恩愛,不忍忘他。但上邊公姑年老,桑榆景逼,妯娌驕悍,鶺鴒無依,更家中無爺兄,眼前沒兒女,有一餐,沒有一餐,置夏衣,典賣冬衣,這等窮苦,如何過得日子?這便不得已,隻得尋出身。但自我想來,時窮見節,偏要在難守處見守,即籌算後日。

卻有一個以烈成節的榜樣,這便無如蘇州昆山縣歸烈婦。烈婦姓陳,他父親叫作陳鼎彝,生有二女,他是第二。母親周氏生他時,夢野雉飛入床幃,因此叫他做雉兒。自小聰明,他父親教他識些字,看些古今《列女傳》,他也頗甚領意。萬曆十八年,他已七歲。周氏忽然對陳鼎彝道:“我當日因懷雉兒時,曾許下杭州上天竺香願,經今七年,不是沒工夫,便是沒錢。今年私已趲下得兩匹布、五七百銅錢,不若去走一走,也完了心願。”陳鼎彝道:“這兩個女兒怎麼?”周氏道:“在家中沒人照管,不若帶了他去,也等他出一出景。”夫婦計議已定,便預先約定一隻香船,離了家中,望杭州進發。來至平望,日已落山,大家香船都聯做一幫歇了。船中內眷都捉隊兒上岸,上茅廁中方便。周氏與這兩個女兒也上涯來,遇著一個白發老婆婆,卻是有些麵善,細看,正是周氏房分姑娘。他嫁在太倉歸家,十九歲喪了丈夫,他卻苦守,又能孝養公姑,至今已六十五歲,有司正在表揚題請,也與兩個侄兒媳婦來杭燒香。大家都相見了,周氏也叫這兩個女兒廝叫。姑娘道:“好好幾年不見,生得這兩個好女兒,都吃了茶未?”道:“大的已吃了,小的尚未曾。”正說,隻見歸家船上跳起一個小哥兒來,穿著紗綠綿綢海青,瓜子紅襪子,毛青布鞋,且自眉目清秀。他姑娘見了道:“這是我侄孫兒,才上學,叫做歸善世。倒也肯讀書,識得字,與你小女兒年紀相當。我作主,做了親上親罷。”周氏道:“隻怕仰攀不起。”那姑娘道:“莫說這話,都是舊親。”上了船,便把船鑲做一塊。歸家便送些團子、果子過來,這邊也送些烏菱、塔餅過去,一路說說笑笑,打鼓篩鑼,宣卷念佛,早已過了北新關,直到鬆木場,尋一個香蕩歇下。那姑娘又談起親事,周氏與陳鼎彝計議道:“但憑神佛罷,明日上天竺祈簽,若好便當得。”次日就上了岸,洗了澡,買了些香燭紙馬,尋了兩乘兜轎,夫妻兩個坐了,把兩個女兒背坐在轎後。先自昭慶過葛嶺,到嶽王墳,然後往玉泉、雷院、靈隱、三竺,兩岸這些開店婦人,都身上著得紅紅綠綠,臉上搽得黑黑白白,頭上插得花花朵朵,口裏道:“客官請香燭去。”“裏麵洗澡去。”“吃飯。”再不絕聲,好不鬧熱。一到上天竺,下了轎,走進山門,轉到佛殿,那些和尚又在那邊道:“詳簽這邊來,寫疏這邊來。”陳鼎彝去點蠟燭,正點第二枝,第一枝已被吹滅拔去了,隻得隨眾,把些牙降香往諸天羅漢身上一頓撒,四口兒就地上拜上幾拜。陳鼎彝叫周氏看了兩女兒,自去求簽問婚姻之事,摸了個錢去討簽票時,那裏六七個和尚且是熟落,一頭扯,一頭念道:春日暖融融,鴛鴦落水中。

由他風浪起,生死自相同。又道:“這是大吉簽,求甚麼的?”鼎彝道:“是婚姻。”和尚道:“正是婚姻簽。有人破,不可聽他。”又騙三五個詳簽的銅錢。鼎彝正拿著簽票來與周氏說時,隻見幾個和尚也有拿緣簿的,拿椽木的,攔這些妙年婦女道:“親娘舍舍。”內中有一個被他纏不過,舍了一根椽子。和尚就在椽木上寫道:“某縣信女某氏,喜舍椽木一根,祈保早生貴子,吉祥如意。”寫的和尚又要了幾個錢。又道:“公修公德,婆修婆德”,還要眾人舍。內中一個老世事親娘道:“舍倒要舍,隻是你們舍了,又要跑去哄人。”那和尚便道:“個親娘那話?抱了你幾次?哄了你幾次?”這婦人紅了臉便走。一齊出了寺門,到飯店吃了飯。苦是在寺裏又被和尚纏,在階上又被花子臥滿階,叫的喊的,扯的拽的,轎夫便放箭,一溜風便往法相摸一摸長耳相真身,淨寺數一數羅漢,看一看大鍋,也不曾看得甚景致。回到船時,轎錢酒錢也去了一錢伍分一乘。抬的、走的,大約傍晚都到船中。那歸老親娘便問:“求得簽何如?”周氏便把簽遞去,老親娘道:“大吉,是好簽了。我這裏也求得一簽上上。”簽道:柳色滿河津,桃花映水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