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客觀音響不是將自然界所有的聲音全搬到影片中來,而是需要精心篩選,把那些人們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顯示特點的聲音運用於影片中,使音響不僅能對畫麵進行補充,而且起到對環境性質的暗示。
主觀音響是人們為了達到某些藝術效果,通過手段臆造、誇張而形成的寫意、描繪意境或表現個人特殊狀態下(如昏迷、幻覺)的聽覺體驗的聲音。
主觀音響不完全是現實中出現的聲音,可以是超越現實而想象出來的,如陰間地獄的鬼走動的聲音,動畫片中的各種卡通音效等。
1.3 動畫音效的表現功能
動畫音效是由語音、音樂及音響穿插構成的,它們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及表現是不同的,合理應用、互相配合才能構成一個聲音藝術整體。
1.3.1 語音
A 顯示出發聲者的性別和年齡,如男、女、幼、青、成、老;
B 表現出發聲者的情緒和狀態,如笑、哭、怒、喜、悲、哀;走路說話還是上樓邊喘氣邊說話;慢條斯理還是連珠炮;大聲激昂還是低聲細語;
C 反映出聲音的個性,如有的人說話“甕聲甕氣”(形容人說話嗓門大而且低沉,猶如在大缸裏講話);有的人說話“假嗓”(形容男同誌說話像女人一樣)。
1.3.2 音樂
(1)強化或緩和影視劇的節奏
影視的節奏有外在節奏和內在節奏兩部分。
外在節奏指的是由各種外在表現形式產生的節奏。比如鏡頭“組接”(剪輯);長鏡頭與長鏡頭的組接“顯”得節奏慢,短鏡頭與短鏡頭的組接“顯”得節奏快;較近景別(比如特寫、近景)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會顯得節奏快,較遠景別(比如遠景、全景)組接在一起會顯得節奏慢。因此強調“快”節奏的情節(比如武打)應使用時間短、景別近的鏡頭組接,用長鏡頭、遠景別組接則很難有什麼節奏可言。音樂的加入也可以強化或緩和影片的外在節奏。
內在節奏是由劇情本身形成的,用情節的推進、懸念的設置等方法,來抓住觀眾的心理和情緒,產生緊張或舒緩、低回或高昂的節奏。在兩種節奏之間,內在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如果劇情本身平淡無奇,用再多的外在手段,也產生不了節奏的“快”。
(2)幫助畫麵抒情
抒情是音樂的本性,影視中也經常使用音樂來抒情。抒情的“音樂段落”一般會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讓敘事時間靜止。讓時間在某一個點上暫停下來不再流動,敘事線索暫時停滯,畫麵內容不再敘事,而是越出現實作詩意的延伸,純粹抒情。這種時候一般是人物處於情緒濃烈的時刻。比如人物失去了一個相親或相愛的人(去世或分離)而陷入思念、追憶,此時畫麵經常是空鏡頭,讓攝像機作為人物,“重返”過去曾經一起經曆的場景,而音樂是如泣如訴、不絕如縷的。比如《尋槍》中表現主人公中彈之後的彌留之際,“靈魂”返回小學教室與妻兒告別的主觀(空)鏡頭音樂段落。
另一種是讓敘事時間疊加。這種時候音樂代表的情緒是焦急、漫長、煎熬、折磨、執著等狀況,畫麵上是一組人物焦急狀態的疊加鏡頭。這種音樂段落也可以構成對敘事(時間)的省略。
(3)作為影片結構的一部分
一般情形音樂是不參與“敘事”主體(劇情)的,但也有一些時候會讓音樂參與情節並推動情節發展,成為影片內部“結構”的一部分。
不參與結構的音樂如同房子“上”的裝飾物,取掉它不會影響敘事的走向;而參與結構的音樂則如同房子的棟、梁、柱,是房子結構的組成部分,取掉它房子就會倒塌。參與結構的音樂,通常是與人物的生活、感情經曆有關聯的(人物和觀眾一起“聽過”的)音樂,或者讓人物從中受到啟示、感動而作出重大決定的音樂。它必定是有聲源音樂,會在情節發展的關鍵部分出現,造成懸念。
1.3.3 音響
(1)擴展畫麵的空間容量
有兩層意思:
一是從“外延”上的擴展。用畫麵外的“內在音響”產生的聽覺虛像,讓人(人物和觀眾)“似乎看到”另一個空間的情形。比如通過汽車聲、雷聲、暴雨聲知道外麵(另一個空間)“有車來了”或者在打雷、下雨。在人的內心視像中,空間比畫麵中展示的範圍“擴大”了。比如老電影《地道戰》中,群眾擠在地道裏的畫麵與外麵傳來的鬼子的掘土聲。
二是從“內涵”上的擴展。畫麵的空間範圍並沒有“擴大”,但它內部的張力增大了,力度、密度增大了,讓人感到了空間中的“擁擠”;“緊張”;“透不過氣來”。比如另一部老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也有類似的情形:“地下黨”在發最後一份電報,緊急的按鍵聲讓畫麵空間有了“緊張”,外麵越來越緊的敲門聲、砸門聲,讓人覺得這個空間“膨脹”得可能一觸即發。
(2)刻畫人物心理
聲音是以聲波的方式傳遞的,而聲波具有全方位性。人的耳朵對聲音的接收受到了主體意識的篩選。這就是現代心理學發現的“聽覺(聲音)的心理選擇原理”,也即人耳聽覺特性的雞尾酒會效應。引起聽覺選擇的依據是“專注”,以及由此產生的錯覺、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