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與嶽域:一個中國古代王朝邊疆都城的正統性問題(2 / 3)

據漢唐時候的人說,早在西周時期,周公曾經“權立吳嶽為西嶽”,原因是“以周處鎬京,在五嶽外,故鄭注《康誥》雲:‘岐鎬處(以華山為西嶽的)五嶽之外,周公為其於正不均,故東行於洛邑,合諸侯謀作天子之居。’是西都無西嶽,權立吳嶽為西嶽。”[注釋8]“吳嶽”位於今隴縣西南,在鎬都的西方,把吳嶽立為西嶽,就等於把嶽域向西擴展了一部分,鎬都也就進了嶽域。[注釋9]賈公彥說“周國在雍州時無西嶽,故權立吳嶽為西嶽,非常法”。[注釋10]而合“常法”的五嶽應“以東都為定”,[注釋11]即以洛陽為中心,以華山為西嶽。這說明,本來處於西垂的周人早期都邑岐、鎬在周人“撫有東土”以後,位置西偏,處於嶽域之外,因此一方麵新建東都,另一方麵做嶽域的調整,最終達到國都位於五嶽所標出的地理大框架之中的理念要求。鄭玄、賈公彥所說是否屬實,無法斷定,但其中表達的觀念,在鄭、賈的時代顯然是流行的。

另一個都城與嶽域的關係出問題的是同樣在西部邊疆起家的秦朝。秦朝之前,五嶽的分布偏於東方,“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注釋12]在三代(夏、商、周)之時,都城與嶽的關係沒有問題。但“至秦稱帝,都鹹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了。[注釋13]五嶽並在鹹陽東方的局麵顯然有礙秦朝統治的“地德”,即王朝地域正統性的完美,所以秦始皇令祠官重序天下名山大川,事見《史記封禪書》。重序的天下名山,自崤以東,有五座: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自華以西,有七座: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嶽山、鴻塚山、瀆山。這十二座名山的分布,東西均勻了許多,鹹陽居於它們中間,秦朝的“地德”便沒有問題了。當然,秦朝重序的天下名山,未能掩去自古以來的五嶽的高尚地位,這在漢代皇帝的巡狩封禪活動中看得很清楚。即使在秦朝,東巡狩、封泰山仍居首位,因為“中國”的傳統地理方位框架已不是誰可以改變的了。

曆史上進入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在建立漢式王朝時,也十分重視都城與嶽域的關係,都城正統性的問題對他們更加重要。東漢(公元25-220年)末年,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為其中之一。公元386年,其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北部邊疆民族。平城也成為整個黃河流域的統治中心,這座北部邊疆地區的城市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其輝煌的頂點。然而,隨著北魏王朝的逐步漢化,平城的地理位置開始受到質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正統性的問題。

上文提到的北魏孝文帝是該朝頗有特殊曆史地位的統治者,他對於北魏王朝獲得華夏世界的正統性問題最為關心。在其統治期間(公元471-499年),孝文帝推行了全麵的“漢法”改革,包括禁胡服、斷胡語、改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等一係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政策。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力排眾議而遷都洛陽是十分有名的曆史事件。在孝文帝所講述的遷都理由中,有一條就是為使都城進入嶽域。《魏書》卷十四中記載了當時在太極殿的一場有關遷都的辯論:

及高祖(孝文帝)欲遷都,臨太極殿,引見留守之官大議。乃詔丕等,如有所懷,各陳其誌。燕州刺史穆羆進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見,謂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羆曰:“北有獫狁之寇,南有荊揚未賓,西有吐穀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四方未平,九區未定。以此推之,謂為不可。征伐之舉,要須戎馬,如其無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無馬,此理粗可。馬常出北方,廄在此置,卿何慮無馬?今代在恒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於中原。”羆曰:“臣聞黃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聖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黃帝以天下未定,居於涿鹿;既定之後,亦遷於河南。”[注釋14]

“代”是當時北魏的都城平城所在的地區,因為在“恒山之北,為九州之外”,於是成為遷都的緣故,這個緣故顯然是指都城在嶽域(也就是九州)之外的局麵不合於都城的正統性。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都城自北方的平城遷到中原的洛陽,孝文帝並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

公元1115年,原生活在東北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壯大,依仿漢人製度建立金國。1127年金滅北宋,遂擁有秦嶺、淮河以北的遼闊領土。金國實行五京製,實際統治中心是中都城(今北京)。顯然,中都城的位置在當時的北嶽之外,因此有人提議“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嶽,今既都燕(指北京地區),當別議五嶽名”。[注釋15]這有些像當年秦始皇的辦法,都城不動,而議定一套新的名山布局,把都城包括進來。不過,這個提議因有人反對而沒有實行。

自東北地區崛起的另一強族滿族,遇到了與金朝類似的問題,滿族於公元1644年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治全中國。在清朝初年,北嶽恒山仍在今河北曲陽,北京還是在嶽域之外,如金朝中都的情景。但清朝卻實行了一些嶽及名山的調整措施,以合於“嶽鎮方位,當準皇都”的正統原則。其主要措施是,正式將二千餘年的位於河北曲陽的北嶽恒山改在山西渾源祭祀,使北嶽向北移動了一段距離(約200來裏),使傳統的嶽域北擴。將北嶽從曲陽改在渾源,在明朝就這樣做了,但明朝沒有正式頒布移祀的詔令,正式的法定移祀是在清朝。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用禮臣言,改祀北嶽於渾源”。[注釋16]另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詔封長白山神秩祀如五嶽,自是歲時望祭無闕”,[注釋17]據南懷仁《韃靼旅行記》,康熙東巡吉林,曾望拜長白山。據《吉林外紀》,雍正時建長白山望祭殿。[注釋18]把自己老家地區的長白山升為嶽的地位,這就等於將嶽域擴到了東北地區。在如此調整之後,北京,這個多次為北方邊疆民族選定的都城,在與嶽的關係上,改善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