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欺詐的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的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天下無不入我陶熔中矣。
戾:凶暴,猛烈。
【點評】儒學文化看重感化的作用。認為具有優先道德承諾的聖人,可以憑借自身的道德優勢,來感化道德比較低的一般民眾,而一般民眾向善的本性又使之能夠順利承載道德的感化。遇到狡詐不誠實的人,用真誠去感動他;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去感染他;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義名節去激勵他。那麼天下就沒有人不受到感化了。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點評】心懷慈祥,就可以使天地間充滿溫暖平和的氣息;心地純潔清白,就可以使美名千古流傳。這裏表現的是文人士大夫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透出儒家“積極入世”的悲壯豪情,描繪出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在各自的社會關係環境裏,都能充分享受美好人生。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隻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混沌:比喻自然、淳樸的心神。
【點評】陰謀怪習是出於道德缺損,異行奇能是由於性格的特別,陰險的詭計,古怪的陋習,奇異的行為和特別突出的能力,都是涉身處世時招致禍害的根源。隻要謹守平凡的品德和簡樸的言行,就可以有合乎自然的本性而給自己帶來和平的氛圍。處世的人,即使不是出於對行為的性質的看法,而是出於對輿論的顧忌,也必須謹言慎行,因為“人言可畏”。輿論的這種性質,使得操控輿論手段的人能利用輿論來毀滅一個人的名譽。因而剛剛踏上社會的人,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踏踏實實地從簡單和平凡的事情做起,把小事情做好,這樣才有望成大器。
語雲:“登山耐險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墜入榛莽坑塹哉!
榛莽坑塹:這裏指坎坷險要的處境。榛,雜木。莽,草木深邃的地方。塹,護城河,壕溝。
【點評】酣暢淋漓地活著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可是暢快的生活卻不易得,往往要經受克製和忍耐方才覓得。俗話說:“爬山要能耐得住山路的險峻難行,踏雪要耐得住危險橋梁的溜滑難測。”這一個“耐”字意味深長。就像為人處世,那些陰險邪惡的人情、坎坷難行的世道,如果不用一個“耐”字支撐過去,幾乎沒有人不掉入荊棘遍布的深澗中的。這個比喻說明,實現自己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並且隻有采取自我救助的方式,忍一忍,讓一讓,退一步,把那些作祟的小人放過去,把自己保住,事情才會慢慢變化,最後小人惡貫滿盈完蛋了,自我還存在。在忍讓中積蓄了經驗,在退讓時看準了出路,就能實施原先的計劃了。
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點評】世俗的眼光,看重一個人所擁有的外在的東西,諸如金錢、物質、功名、榮耀,等等。誇耀自己的功業,炫耀自己的文章,這些都是依靠身外之物來做人,也隻是單單迎合世俗的情味,這種迎合既經不起德行的考驗,也未必就能滿足世俗的標準。殊不知隻要保持心地的潔白純淨,不失自然的本性,即使沒有半點功業,沒有片紙文章,也自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這樣立身,倒是可以長久的。在儒家“三不朽”的聲浪中,上述意思可稱得上是別調,這裏強調了以“真我”立身處世的重要。
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點評】不泯滅自己的良心,這是對自己德行的要求;不違背人之常情,這是注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暴殄天物,這是為可持續發展留下餘地。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在天地之間樹立善良的心性,為民眾創造可以安居樂業的環境,為子孫後代造福。
居官有二語曰:“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情平,惟儉則足用。”
【點評】關於做官,有兩句格言說:“隻有公正才能清明,隻有廉潔才能威嚴。”做官的人,隻有大公無私,清正廉明,才能夠明確是非觀念,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不至於犯錯誤。隻有廉潔清白的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這樣才能樹立威信,得到別人的擁護。關於治家,也有兩句格言:“隻有寬容才能心情平和,隻有節儉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寬恕的心胸,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家人和藹可親,這樣才能夠使全家人心平氣和,和睦相處,能夠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才能使全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痛癢:指痛苦。
【點評】身處富貴的環境要了解貧窮困苦生活的艱辛;年輕力壯時,要理解年老體衰之人的悲哀。經常這樣想的好處有二:一是能夠了解社會,了解各個不同人群的生活狀況,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二是通過對別人的了解可以促進自己德行的培養,對於不同的生活境遇都有思想準備。想得更遠些更寬些可以促使自己踏踏實實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茹:含。
【點評】世界是多彩的,社會是複雜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在一個潔淨高雅的環境裏,做人不能太清高,所有汙濁、屈辱、醜惡的東西都要能夠容忍接受。一個人也不可能隻跟一種人打交道,與人相處不能太過計較,對於善良的、邪惡的、智慧的、愚蠢的人都要能夠理解包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學會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他人的不足。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仇讎:仇敵,仇人。
【點評】小人的先天不足,注定他們在與君子的比拚中,要通過非常規手段,才可能獲得常規手段不能獲得的利益,而這些非常規手段往往是君子不屑、不齒、不願的。君子的心思用來琢磨事,小人的精力花在琢磨人;在與君子的博弈中,小人也不見得落下風,很多時候,往往是小人得誌,君子受氣。“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歹計去之”,因此不要與那些行為不正的小人結下仇怨,小人自然有他的冤家對頭;這是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明哲保身的經驗之談。與小人相處必須講究策略,不結冤仇是因為與小人事事計較顯然力不從心,倒不如讓小人一著,不跟小人一般見識。不要向君子去討好獻媚,君子本來就不會因為私情而給予恩惠,討好獻媚隻能自取其辱。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點評】磨礪自己的意誌應當像煉鋼一樣,反複鍛煉才能練出好鋼,急於求成的人,不可能有高深的修養,從容修煉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做事就像使用千鈞之力的弓弩一樣,經過努力才拉得動,這樣才能射得很遠,輕易能拉動的弓,箭一定射不到多遠;如果隨意做事,就不可能建立宏大的功業。這裏說的一是要有時間的保證,二是要有反複、多次、經久地努力。即便是農民種地,也知道春天播種後不能馬上看到結果,要等到秋天後才能有收成。撒下種子隻是個開端,要等它發芽、成長,這期間,需要辛勤的灌溉、除草、殺蟲等等,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因果關係是存在著時間差的。反複一次次從新的起點出發,則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名。
【點評】道德修行有“兩怕”:對於德高望重的人不能不敬畏,因為畏懼德行高尚的人就不會有放縱輕浮的想法;對於平民百姓也不能不敬畏,因為畏懼平民百姓就不會有豪強蠻橫的惡名。有了這“兩怕”,就不怕不能成為好人了。這裏所說的是基於道德自律基礎上的“他律”。“大人”是一種道德標準、道德規範,一種外在的引導;“小民”代表著輿論的壓力。赫胥黎說過,人們所真正害怕的不是法律,而是別人的議論。某種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信奉,形成強大社會輿論,這種輿論可能通過對人們行為的讚揚或譴責,形成現代意義上所謂的“道德法庭”,促使人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點評】事業稍遇不如意的時候,就跟那些境況還不如自己的人比較,那麼怨天尤人的心情自然會消失。心神稍有懶惰放縱的時候,就跟那些成就勝過自己的人比較,那麼精神自然會振奮起來。前者的指導思想是知足常樂。知足是指以具備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為滿足,沒有過分的貪欲,會使人多有清靜、舒適、愉悅、自然,沒有負重,沒有所懼,沒有所愧。後者是激發起進取精神。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困難麵前,尤其是在失敗麵前不輕言放棄,是一個人最終能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但因為知足心態會抑製人們的進取精神,因此不能奉為生活準則。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點評】自古以來,“做人”一直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日常倫理觀念,意思就是在中國人所說的五種人倫關係中,按照某種適當的方式做事情。處理這些關係時,按照適當的方式做事情被看做是合德性的,不按這種方式做事情被看做是沒有德性的,甚至會被當成是行為上的劣跡。“做人”的觀念關注的主要不是高尚或卓越,而是某些基礎的德性。做人的難處,就在那些特別放鬆、特別疲勞時也不能鬆懈對自己的克製。不要在高興時,不加考慮,隨便對人許諾;不要在醉酒時,不加控製發泄憤怒;不要在疲勞時,放任疏懶,做事有始無終……
釣水,逸事也,尚持生殺之柄;弈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如省事之為適,多能不如無能之全真。
釣水:指垂釣。
柄:權力,權柄。
【點評】在水邊釣魚本來是一種清閑灑脫的事,卻掌握著魚兒的生殺之權;下棋本是高雅輕鬆的娛樂,而其中還充斥著爭強鬥勝的心理。從中可以看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能讓人更加閑適,多才多藝還不如平凡無才能夠保全自己的真實本性。這是個從是非曲直爭鬥中“翻過跟鬥”來的人總結的生活經驗,其中不無消極的意義,但有一點可以吸收的,就是人生精力有限,過多的頭緒必然招來過多的煩惱。
聽靜夜之鍾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身外之身:此指佛家所說的真如自性。
【點評】自身存在無窮大的時空之中,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與審視,用一種不生憂樂悲喜的心情,麵對眼前的一切:靜聽夜闌人靜從寺院遠處傳來的鍾聲,可以把我們從人生的大夢中喚醒;平靜坦然中擁有了智者的視域;細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親見幻軀之外的真如自性。靜和空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自有其特殊的禪靜意味,更多的是表示心靜而不僅僅是景靜,以明鏡般的心涵容萬物,對境無心,應物而不累於物。當事情來時,以完全自然的態度去順應、任勢而行,當事情過去時,心境便恢複到本來的空明,主體幾乎自覺消失在觀照對象中,如蘇軾詩所雲:“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靜。”這是在閱讀自己,閱讀內心,這種靜夜的反省,強調了自我體悟,對於當今滾滾紅塵中終日急急奔走的人們,實在是太有必要。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玲瓏:這裏指光明磊落。
【點評】這裏體現了以自然為宗的思想。鳥的聲音和蟲兒的鳴叫,是大自然在傳達人心中的秘密;花的豔麗和草的翠綠都是色彩華美地闡明道理。這種景象帶給人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清心享受,更令人在悟道求學的心路曆程中悟出“萬化自然,太虛何說”的玄要妙旨:學者要心靈透徹,胸懷光明,在精神釋放與萬化冥合的自然狀態中,“人心”進入到“自然”的境界,這樣接觸萬物才能心領神會,才能從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中得到真正的啟迪。古之善學者,常令此心在無物處,便運用得轉耳。“自然”即天然、非人為的本然狀態,遵循天地萬物自然之道的規律,盡量擺脫外物的束縛,在人生與為學上達到與自然同乎一體的自由境界。這樣能適意暢神、安於本性。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佳趣?
跡用:運用形體。
【點評】無字之書乃最為深奧。書是無窮無盡的,除了通常所說的、所能看到的擺在書架上的具象的書之外,還有更為深奧、博大、蘊藏智慧的“無字書”,即社會、生活、宇宙、世界等等。知識不能窮盡,但每個人都可以從知識的海洋裏提出能維持自己生命的“純淨之水”。將“有字書”跟“無字書”對照起來讀,方可領悟書中的奧妙,無窮的智慧。可是太多的人隻會讀懂用文字寫成的書,卻無法讀懂宇宙這本無字的書;隻知道彈奏有弦的琴,卻不知道彈奏大自然這架無弦之琴。知道用有形的東西,而不懂領悟其神韻,這種凡庸的人又如何理解音樂和學問的真正樂趣呢?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上上智:最高的智慧。
【點評】人生的智慧在於認識自己在曆史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當中的存在和位置。山河大地與廣袤的宇宙空間相比,隻是一粒細小的塵土,而人類不過是微塵中的微塵;血肉之軀相對無限的時間來說,隻是相當於一個一閃即逝的泡影,何況外在的功名富貴不過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說,沒有絕頂高超的智慧,就不能有徹悟真理之心。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蝸牛角上:比喻地方極小。
許大:多大。
【點評】這段話也是從宇宙、曆史的宏觀去看人生,看人世間的爭鬥,以求徹悟。在電光石火般短暫的人生中較量時間的長短,又能爭到多少的光陰?在蝸牛觸角般狹小的空間裏你爭我奪,又能爭奪到多大的世界空間?
有浮雲富貴之風,而不必岩棲穴處;無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詩。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恬憺適己而不誇獨醒,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岩棲穴處: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中。
競逐:競爭。
【點評】有逸士風骨,能把富貴榮華視作浮雲,就沒有必要居住到深山幽洞中去怡養心性;不酷愛山石清泉的人,如果總是自得其樂作詩飲酒,也自有他的樂趣。聽任別人去爭名逐利,但不因此去嫌惡他們、疏遠他們;保持恬靜淡泊的心境是為了順著自己的本性,也不因此誇耀自己的清高。這就是佛家所說的那種逍遙自在的人,不被物欲蒙蔽,也不被虛幻所迷惑,身心都不受任何拘束。這是明代士子普遍的生活態度,生活於凡庸中,卻又以高雅的生活情調彌補世俗生活的凡庸;生活於物欲中,卻又以提倡清雅自持的生活方式來消減人的過高欲望。
延促由於一念,寬窄係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於千古,意寬者鬥室廣於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