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曆史上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

有人曾經說,正是因為有了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漢”才能稱其為“大漢”。因為是他的一力推動,漢朝才徹底擺脫了戰國和秦代許多陳規陋習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文化、曆法、規章製度、旗幟服色、文化藝術等方方麵麵煥然一新。也正是由於他的積極進取,漢朝才開疆拓土,一躍成為雄踞遠東的世界性強國。

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扼殺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春天,卻讓原本習慣了諸侯割據的中國,變成了“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的社會,在此後兩千年裏,這種“大一統”理念讓中國雖然屢屢經曆改朝換代的變遷,卻始終維係著“一個國家”的認同,“分久必合”成了大多數中國人執著的理念。

他為了擴大疆土而窮兵黷武,甚至為了一匹馬發動遠征,“文景之治”攢下的豐厚國庫,還沒等他壽終正寢就消耗殆盡,這讓他成為爭議性人物,甚至“反麵典型”。但他的積極進取為此後中國的大版圖搭下框架,他主導開辟的絲綢之路,至今仍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他在用人方麵也讓人愛恨交加。他敢於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即便你當過商人,做過罪犯或奴隸,甚至是“非我族類”,隻要有才能和膽識,願意為漢朝出力,就對你大膽任用,不吝提拔。對於立功將士更慷慨封賞,甚至超過功臣們自己的期待;對於庸碌無為的高官、名將,他也不迷信、不姑息,不勝任就免職,犯錯也嚴懲不貸。他鼓勵人才自我推薦,讓許多埋沒民間的有才之士脫穎而出。但同時,他也會偏袒自己的親信、外戚和寵臣,千方百計給他們留出立功受賞的機會;也會情緒化地對同一個人忽冷忽熱,甚至先破格提拔,後破例嚴懲。他是個情緒豐富的人,在位五十四年間,治國方略幾經變化,用人思路和風格也隨之改變,這對於同時代的人而言就未必是件“幸事”了,“李廣難封”的喟歎,怕也正由於此吧。

他是個浪漫的人,“金屋藏嬌”“傾國傾城”的成語都和他有關。

他多才多藝,懂得欣賞和尊重文學、藝術,又知道寫文章跟治理國家並不是一回事,優秀的文學家未必就能做優秀的官吏或將軍,這都是難能可貴的。但浪漫中也有血腥,陳阿嬌和衛子夫的悲慘命運,衛太子劉據和李廣利一家的無言結局,又豈是一篇《上林賦》、一座歸來台所能抵消的?至於那個有著童話般開頭和噩夢般結尾的“鉤弋故事”,已不僅僅是一個故事了。

他追慕神仙,渴望長生不老,為此耗費了許多寶貴的錢財,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他是個強勢的帝王,殺伐決斷,我行我素;但他又是個很善於總結、反省的帝王,當意識到自己錯了,或不能繼續下去的時候,也敢於坦率公開認錯,並且真的去改變做法。即使是那些對他一生事業持批評態度的人,也不得不稱讚他這一點。

曆史人物必須放到曆史背景中去看,漢武帝也不例外。他的有些做法在當時被認為天經地義,今天看起來就不能苟同;相反,有些當時的人所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做法、思想,今天回頭看去,卻會發現其價值所在。

無論如何,漢武帝劉徹不失為中國古代曆史上一個功過鮮明、有聲有色的人物。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