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特征是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又是我們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
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受到教育界領導、專家學者、教師的高度重視,也深受大學生的歡迎,並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適應了當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是發展科學、發展教育的必然要求。當代科學的發展,明顯地呈現出分化和綜合雙向互動的趨勢,一方麵,新的分支學科不斷出現,另一方麵,大量的交叉學科不斷湧現。這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必將走向融合的這一科學論斷。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解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知識教育不等於人文精神教育,有知識不一定懂得“如何做人”。這一點,在市場經濟十分發達,知識日趨工具化的今天,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高等教育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既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說教,也不是艱深晦澀的理論教條,它滲透在哲學、文學藝術、曆史等具體的人文學科之中,積澱於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所形成的經典文化之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無疑也是具體生動的人文精神教育。而藝術教育中的音樂審美教育,則是具體生動的人文精神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美學家看來,音樂是藝術王冠上最為璀璨的明珠,是藝術中的藝術。在人類精神生活領域裏,音樂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真善美相統一的人類最高精神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人把音樂稱為“太空語言”,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以通過音樂來交流他們的思想感情。音樂在未來的人類生活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進行音樂審美特征的研究,對於當今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對於大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全麵發掘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審美特征,並結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還是一個有待填補的空白。當前,人類已經跨入了新的世紀,和平與發展是新世紀發展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我國,也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如何構建人類最美好的和諧社會,這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大量事實表明:當前人類將麵臨道德衰退、全球生態性環境惡化的挑戰和威脅。因此,世界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要重建新世紀的人類文明,共同建立和諧社會。要構建和諧社會,挖掘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審美特征,並以此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將成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新途徑。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審美特征,可以促使人們以美求善。有人統計過,音樂家的犯罪率是最低的。因為道德自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德情感的確立。而美的音樂,則是直接訴諸人的情感的,健康的、美的音樂藝術在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高人的的道德修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既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們所確認,也為大量的曆史事實所證明。正因為如此,深入研究探索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審美特征,對於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道理。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我申報了教育部的人文社科規劃課題,並榮幸的獲得了批準立項。經過三年多的辛勤努力,當年申報的課題,終於有了研究的成果。就象當年種下的果樹,今天終於結出了果實,雖然果實不一定豐碩和甜美,但終究是自己種的果樹所結的果,期待和喜悅是在所難免的,所謂“敝帚自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曾參考了不少前修時賢的著作和論文(詳見附錄),在此,謹向這些著作和論文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在出版過程中,承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心主任徐永進先生的關照和指教,使得本書能順利出版。在此,謹向徐永進先生表示我深深地謝意!由於自己學識有限,書中難免存在著不少的疏誤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