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入紮實地開展綠化祖國運動的指示》中重申,要深人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並著重指出,城市義務植樹,應當走在前頭。要盡快改變目前城市綠化覆蓋率低,園林綠地少,裸露地麵多,環境汙染嚴重的狀況。要廣泛發動群眾搞好城區和郊區的綠化,各級領導機關都應積極行動,成為表率,京津滬三大城市,各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曆史文化名城和重點風景旅遊城市,要力爭四、五年內使城市的園林綠化和環境麵貌有一個根本的改觀。各廠礦、企業、機關、學校、駐軍等單位,要結合整頓廠容、校容、院容,搞好綠化,爭取二、三年內使本單位的環境改變麵貌。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全國上下、首都城鄉全麵展開。為了加強全民綠化植樹意識,根據北京氣候條件,1985年3月18日北京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確定每年四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作為北京的義務植樹日。每年義務植樹日都有100萬人放棄星期日休息,積極參加植樹。首都的大專院校和職業高中的師生,廣大園林、林業科學工作者,專家、教授走上街頭,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綠化植樹宣傳谘詢活動。工、青、婦各級群眾組織爭相營造友誼林、三八林、青年林,紅領巾林。並積極參加城市綠化植樹義務勞動。
在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中,北京已有361個機關、工廠、學校、醫院、駐軍等單位,建成了花園式單位,到090年城市綠化麵積達到16214.79公煩,綠化覆蓋率2893,共有各種樹木6491.73萬株。
毛澤東、周恩來同誌重遊陶然亭史料一則根據采訪錄音摘記
內容摘要陶然亭是毛澤東、周恩來同誌青年時期進行過革命活動的地方,北京解放後,1950年冬至1951年初,正值陶然亭醞釀籌建公園之際,毛澤東與周恩來同誌.舊地重遊,親協陶然亭視察,行蹤所至,遍及窯台、龍泉寺、抱冰堂、陶然亭、錦秋墩上的高、石墓以及香塚、鸚鵡塚、賽金花墓等地,對公園籌建工作、命名、名跡的保留等多有指示。周總理在此次陪同毛主席觀察前後,還親自來過兩次。
於惠卿同誌談話錄音摘記:我是50年調到宣武區陶然亭地區派出所工作的,當時稱外五區,二路黑窯廠派出所,我在那裏工作了八、九年,職務是民政幹事,直到1959年下放。
1950年冬至1951年初.毛主席、周總理來過陶然亭。在毛主席和周總理同來的那一次前後。總理自己還來過兩次。當時聽說陶然亭要建公園,主席、總理抽暇來看一看,幾次保衛首長安全的工作,我都參加了。
當時地區和街道政府還未建立,派出所設-名所長,下有治安、民政、戶籍三個幹事,總攬地區、街道工作,首長到管界內來,保衛任務自然是我們份內的事。頭一次是總理來,事先我們不知道,等我們知道是總理時,急忙趕赴陶然亭,趕到之後,總理已經坐車走了。事後我們還受到了批評。
第二次,事先有布置。但不知是誰來。我的任務是在賽金花墓碑旁警衛,警衛的重點是西北方向窯台24號,外號狗張家的門口,狗張是無業遊民,家裏養了很多的狗,防止狗出來咬傷人。毛主席一行先到窯台,從窯台下來,到錦秋墩,經過高、石墓等處,來到了賽金花墓前。這時,我才知道,今天是毛主席來,一見到主席,激動得直流淚,淚水把眼睛都模糊了,本來想拿小本本請主席簽名,但激動得話都說不出來了。毛主席拍了拍我的肩膀問小鬼,多大了,作什麼工作?主席南方口音重,我聽不懂,還是陪同主席視察的羅瑞卿同誌對我說主席問你多大了,作什麼工作?我回答說:19歲,當民政幹事。主席又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好呀!上為中央分憂,下為百姓解愁,小鬼,好好幹。毛主席在賽金花墓前,講了一些事,我聽不懂、但我的印象是,主席對賽金花印象不好,抱嚴肅批評態度。主席又在賽金花墓附近的香塚、鸚鵡塚墓碑前停留一會兒。下坡時,路經一棵老槐樹,由於我們缺乏工作經驗,老槐樹下有一位賣半空(花生)的老大爺睡著了,我們事先竟未發現。毛主席走到老大爺身邊,慈祥地拍了拍老人肩膀,把他叫醒,並對他說:老人家,天氣冷,在這睡覺要著涼的,快回家吧!工作人員把老人送回了家。賣半空的老人,後來知道叫醒他的是毛主席,逢人就講。後來他賣半空的生意,也比原來好多了。
毛主席從老槐樹那裏下山,就到陶然亭去了。周總理沒有到賽金花墓這裏,他和一些隨行人員去別的地方察看了,後來,也到了陶然亭。在陶然亭負責接待的是我們所長和老和尚義安、仁祥和尚等,聽我們所長說,在向主席介紹鸚鵡塚時說:鸚鵡塚的鸚鵡被盜,毛主席說陶然亭是燕京名勝,這個名字要保留。賽金花墓不能留。
過了不久,周總理又來了一次。總理來時正趕上龍泉寺小學放學,小學生們在龍泉寺前把總理圍了起來,爭著把掛在胸前的和平鴿紀念章,送給總理。等到我們聞訊趕到時,總理手裏已經捧了一大捧和平鴿。我們對圍觀的群眾進行疏導周總理看見我們來,就批評我們說:你們有你們的工作嘛!這裏沒什麼事,你們不要來總埋就是這樣。到什麼地方去、總不願意驚動別人事先不打招呼以上是毛主席、周總理來陶然亭時,我所見到和聽到的一些情況。
曹雪芹紀念館營建始末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兩個多世紀以來以其經久不衰的巨大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人們喜歡讀它,並漸次從各種不同角度對它進行研究、探討,由此而形成了紅學。其後,隨著對《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交遊、思想、才藝與創作等史實的鉤沉、求索,又新興了曹學。
到了五十年代,紅學家們已經注意對曹雪芹書在北京西郊香山地區的考證。
1963年紅學家周汝昌、吳恩裕、吳世昌等訪問香山正黃旗張永海,他提供了一個傳說,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送給曹一副對聯: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有;疏親慢友,因財絕義世間多。張永海說曹雪芹搬到香山後住在四王府西邊,地藏溝口靠河的地方,那兒今天還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樹。1963年4月《北京日報》發表了這個傳說,引起了人們的反響。
事隔八年後,1971年4月,居住在北京植物園範圍內的香山正白旗三十九號院房主舒成勳修繕房屋時發現了題壁詩文,其中就有張永海1963年所說的那副對聯。但有三字之差,內容是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因此,引起曹雪芹故居問題的爭論,迄今沒有定論。
北京植物園對所轄範圍內的這處老宅及其有關爭議,及時通過園林局於1981年7月14日向市提出報告有人論證該房為曹雪芹故居,幾年來曾有很多爭論。但經常有人參觀,海澱區委也曾聯係開放問題,現已由植物園派人看管,根據私有房屋轉讓手續,報請審批。嗣經獲準,並由植物園與該房主舒氏兄妹五人簽訂協議,由舒家將此老宅獻給國家,交植切園接管保護,另由植物園在附近新建住宅九間,償歸其個人所有。
1983年10月6日園林局為文,以39號老宅房屋四間77平方米,已予修繕.擬使用曹雪芹紀念館名義開展工作。經轉請陳向遠、徐惟誠批準同意。
1983年12月在臥佛寺召開了中國曹雪芹研究會成立大會,該會是以研究曹雪芹在香山--帶的活動為重點,並對正在籌建中的曹雪芹紀念館進行布置和業務性的指導。
在此期間.為了籌辦展覽室.本年初期,即將39號老宅要倒塌的老房七間落架重修,又在相連舊有房基上重新複原了五間,成為一排共十二間的清製式營房,總麵積二百平方米,分辟為五個展室,由於故居問題學術界爭議頗大,在進行陳列設計時經過反複討論,確定總的主題為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創作環境展覽據此出發,分別定出各個展室所應突出的主題在紀念館西側還建立-處小碑林,有些碑文內容對研究《紅樓夢》的創作過程,香山八旗營房的曆史沿革,紀念館周圍的山川地理環境等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曹雪芹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國際公認的文壇巨匠。他不但屬於中國,而且也屬於整個世界。曹雪芹早就該有一座紀念館了.已故周恩來總理多年前也曾批示要建立…座曹雪芹紀念館.現在終於實現了,在全國文聯、北京市政府海澱區政府、市園林局的直接領導下,中國曹雪芹研究會與北京植物園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第-座曹雪芹紀念館,在1984年4月229正式落成:開館典禮在紀念館門前的小廣場舉行.在京的各界人一千餘人參加了這一盛典,紅學家周汝昌為紀念館揭匾,葉飛、張愛萍剪彩,33家報刊新聞單位報道了紀念館落成典禮並開放的消息:為了豐富曹雪芹紀念館的展覽內容,市園林局領導決定整理紀念館環境,並增建新展覽室,1938年12月植物園作出展覽方案,由周汝昌審定。增建的六間展室,外觀仍為清製營房式樣,展出內容以紀念曹雪芹為主,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曹雪芹的家世及生平;第二部分:《紅樓夢》及其影響。展出形式以圖片與實物相結合。1989年4月23日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