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園初,民國四年董事會在東壇門外迤南建十字形台亭一座,擬做投壺遊戲之用,取名投壺亭,亭的結構別致,中間是一個小方亭,亭四麵各引出一段廊子,俯視整個亭為十字形(俗稱十字亭)。遊戲時,壺設在亭子中央,投壺者則站在四麵廊子處投矢,但據老工人們談,亭子建成後沒有在亭內開展過投壺活動。
公園現保存的五支投壺,經園林局在1987年8月邀請文物鑒定專家史樹青及石芝廉鑒定:其中一壺為元代所鑄(或宋末元初,壺高53厘米,壺肚圍63厘米,壺上有十三孔,八虛五實,壺中大孔為5厘米,側孔為4厘米,下孔為1.5厘米,並有四個胡人.在壺肚上跳舞,壺頸上有彩雲、飛鶴、山水圖案,花紋細膩,有凹有凸,胡人跳舞姿勢優美活潑,是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可惜被人盜走三個胡人成為殘缺不全之物,本能定為國家-級文物由於被損,隻得定為二級文物。
另有三個壺均為元末明初所鑄。一壺高55俚米,壺上端有三孔,壺頸上二條龍盤在上麵,抬頭擺尾形象栩栩如生,壺吐上有四獸戲水,壺口上方有彩雲飄逸,壺座上鑄有規則的海水花紋,壺孔大徑7厘米,側孔徑5厘米,壺肚為78厘米;一壺為五孔!,高60厘米,上端有三孔,壺頸兩側各有-孔斜掛在頸部,形狀別具一格-壺肚上有四支獸頭,整個壺體有清晰的圖案,太孔徑為I5厘米,小孔徑為5厘米.壺肚圍徑為68厘米;一壺為五孔,高43厘米,箭孔屬對稱型,上端左右::孔,頸部對稱左右兩孔,形成四麵各有一孔的狀態,壺肚四麵有裝飾物,整體上、中、下均有花紋中間孔徑為15厘米,側孔為5厘米,肚圍52厘米。遺憾的是頸部二孔的孔體被人盜走,目前看到的是三孔和頸部留下的裂痕和殘跡。
以上三壺的造型和圖案都很優美動人,大同小異,各有特色均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另有一壺為清代所造,無明顯花紋,工藝粗糙,造型簡陋,實屬一般,不夠重點保護文物。
投壺的遊戲在古代曾是上層貴族、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趣味性並不高,隨著年代的推移,社會的演變,投壺遊戲亦漸漸衰落。民國以後這種活動已經絕跡,所以今天人們見到投壺都感到新奇,不知如何用,也是不足為怪的。
中山公園原有施王二烈士銅像
銅像的提起
當公園的老人提起公園過去時,都講曾經有過兩個軍人銅像,但是誰立的?為什麼要立?立的是什麼人?卻說不太清。查閱原《中央公園廿五周年紀念》也找不出有關這兩尊銅像的記載。為弄清這一曆史事實,經查閱《北京名園趣談》、《燕都叢考》、《辛亥革命回憶錄》之六灤州起義的前前後後和《北洋畫報》等,同時還走訪了原中央公園創辦人朱啟鈐的後代.以及組織老職工座談,都證實我園曾有過兩尊軍人銅像.雖然在銅像的安放地點、具體時間等方麵說法還不夠統-,但基本上弄清了兩軍人銅像的始末情況。
銅像的淵源
灤州起義,是清新軍官兵,為響應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於一九——年十二月卅一日所采取的革命行動。王策銘、施從雲是灤州起義的二位主要領導人,當時任新軍第卄鎮第二十九標第一、二營管帶。由於起義行動暴露,提前宣布獨立,於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有灤州組織北方革命軍政府,公推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雲為灤軍總司令,通電全國,要求袁世凱接受共和。袁世凱調第三鎮統製曹錕,配合通永鎮總兵王懷慶領兵鎮壓由於七十九標第三營管帶張建功叛變,起義軍傷亡慘重.被迫乘火車西進。一月五日與袁軍激戰於灤州以西雷莊,袁軍詭稱停戰議和,邀施、王談判,被王懷慶誘殺,英勇就義。但另一種說法,在與袁軍激戰中終因力量懸殊,在激戰中陣亡。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考查。
銅像的始末
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嶽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總統曹錕推翻直係軍閥政府),參加當年灤州起義的官兵,為追隨革命先烈,由馮玉祥發起、鹿鍾麟主辦,為辛亥革命烈士王金銘、施從雲塑鑄了兩尊全身戎裝銅像,分別安放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社稷壇拜殿南之東西兩側。東邊麵西左手扶刀右手叉腰者為王金銘,西邊麵東左手持望遠鏡右手持鏡帶者為施從雲。基石上並嵌著鐫有灤州起義始末及諸先烈殉難經過的銅版(不久即被破壞)每像三麵圍植鬆柏綠蔭。
一九二六年四月,直奉軍閥重新勾結一起,國民軍退出北京。當時王懷慶任京畿衛戍司令,到中央公園時,見施、王銅像巍然屹立,感到非常尷尬,遂唆使瞀察當局拆去。當派去的警察執行這一任務時,為正義所感,暗將銅像完整地埋於壇北門外東側柏樹林地下。一九二八年北閥軍打垮直奉軍閥進人北京後,馮玉祥又將銅像取出,重新做一長方形基石,將二烈士像並排複立於公園南門內公理戰勝坊以北迎麵處,坐北朝南,基座上也裝有銘銅版。
銅像的去向
據公園二位老職工回憶:二尊銅像是在一九四四年末或一九四五年春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日寇軍火不足,在北京市內大量搜集銅製品時將銅像運走,去向不明。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市府詢問此二銅像,當時公園曾派劉宜君,到天津車站、碼頭等處尋找,但未找到。在查閱到一九四五年八月份公園的曆史檔案中記載著北平淪陷後園內紀念物被毀情形,業經收藏終被提毀之件——二烈士銅像之語。
關於銅像底座:原底座為石質,四周刻有水紋形圖案,上有安裝起義人姓名、起義經過銅版的凹槽,現二底座倒放在社稷壇北壇門外格言亭以北柏樹林中,當石桌凳供遊人休息用。後建的二烈士長方形石質底座,在銅像拉走後上麵安裝一塊無名太湖石,一九八六年建孫中山先生銅像時無名太湖石和底座拆去移做他用。
至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出版的《北洋畫報》上,報導的施、王二烈士銅像照片,其文字說明中提到二銅像不意近有人見之於東華門大街路北某古玩店中,偃臥地上,將做廢銅賤價出售之說,從了解銅像整個的變移情況看,與實際情況還相距較遠。
鬯春堂與宋孝仁彭
鬯春堂位於北京動物園的最西端,與暢觀樓僅隔一水,南北相望。清末修的這組建築,專供慈禧巡幸頤和園作途中小憩,暢觀樓是慈禧的下榻處,鬯春堂是其隨行高級官吏的休憩場所。半個多世紀以來,鬯春堂數易用主,1950年一度成為西南少數民族代表團的住所,1952年當班禪率代表團初到北京住在暢觀樓時,這裏是班禪隨從的下榻處,後又成為動物園七二一大學教室,現在是動物園職工幼兒園。而在辛亥革命後,它曾一度成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在京的寓所。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生於光緒八年,少年喪父,矢誌苦學。因痛感清政府之昏聵腐敗而立誌革命。他是辛亥革命和國民黨早期的重要領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他被孫中山任命為法製院總裁,主持製定了許多法律條例等。1912年3月30日,他出任民國第一屆內閣的農林總長,4月初他到北京就職,住進農事試驗場(今天的北京動物園)內的鬯春堂,吃著農事試驗場自種的稻米和時蔬,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同居者惟其書記數人。宋教仁對法律、財政頗有研究,農林非所素習,但他不得不勉為其難,任職時,卻竭盡全力,以求對農、林、漁以及礦業等製定出較為詳盡的發展規劃。他認為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開墾荒地,還建議設立拓植之金融機關,以解決資金不足。設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如試驗場等,以增農民知識;在內地各省設勸農使,邊疆地區設督辦屯墾事務官,重點治理黃河、長江水利,遺憾的是上述規劃衣及實施,就因內閣更迭而成為一堆廢紙。同年7月他同教育總長蔡元培等同被免職。
宋教仁被免職後,因覺的春堂幽靜仍留住堂內,從此致力於組織政黨,以實現組織政黨內閣的主張。1912年8月25日,成立國民黨孫中山、黃興為正副理事長,而實際上主持黨務的則是代理理事宋教仁。在此期間,國民黨議員周震麟迸京,宋邀其住進距春堂近在咫尺的暢觀樓,朝夕相處月餘,為組織政黨內閣,真正實現共和共勉。191年底宋教仁離京到闊別十載的湖南省親,不料,此行竟是他與春堂的訣別。1913年3月20日,宋被袁世凱的刺客在上海火車站槍殺。上海車站的槍聲,使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種種幻想破滅了,接著爆發了孫中山領導的以討袁為目的的二次革命,1916年6月6日.做了八十三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在四麵楚歌聲中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袁世凱死後不久,人們便在鬯春堂的後麵為宋立起宋教仁紀念塔塔身用艾葉青石,高約二米,刻有宋教仁紀念塔六個大字,塔座分兩層,每層高約.十厘米,紀念塔四周環植百餘株長青的側柏,蜿蜒曲折的長河沿其兩側朝北流去,使紀念塔區顯得格外肅靜.人們選擇這樣一個處所,來為這位出生於桃源,又以桃源漁父為筆名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宋教仁先生修建紀念塔,是寓意頗深的。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紀念塔毀於一旦,但那兩層塔座卻依舊存在,它記載著宋教仁農林總長,曾兼任過動物園前身農林試驗場場長的曆史,以及他短暫一生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