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世界城市地理 下(1 / 3)

三、城市的空間分布

(一)世界城市的宏觀空間分布特征

影響城市空間分布的條件很多,既有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體、礦產資源等),也有社會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活動方式、交通運輸條件等),甚至還包括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當前世界的城市分布是自然、社會、經濟、曆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其分布表現出如下明顯特征:

(1)中低緯指向性。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麵分布很廣泛,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環境幾乎不存在,但世界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區卻明顯集中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世界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平均緯度在上世紀20年代初是44°30′,在50年代初是36°20′,70年代初是34°50′,具有在中緯度範圍內向低緯方向緩慢移動的趨勢。1981年初,全世界有100萬人口以上城市197個,其中近90%(175個)在北半球。在北半球的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過北緯60°,其中137個(占總數的78%)在北緯25°以北。南北緯25°之間的低緯度地區一共隻有50個。

(2)平原指向性。世界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其麵積僅占陸地麵積的57%,卻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陸地麵積43%的高原(海拔500米以上),僅居住著世界人口的20%。人口分布的平原指向性也決定和反映了世界城市分布的平原指向性。1981年世界197個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個)分布在海拔不足200米的濱海、濱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帶,其中又以位於海拔100米以下的居多。

(3)近海岸指向性。古文明的發祥地都是出現在大河兩岸,中世紀以來興起的大小城市也大多是沿河、沿湖、沿海分布。濱海城市,一方麵具有優良的港灣和便利的海運條件,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的城市都是集中在沿海一帶,如我國的東部沿海城市帶,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另外,對於高緯度地區的城市,濱海可以避免嚴寒酷暑。如北緯60°附近的奧斯陸、赫爾辛基、聖彼得堡以及更靠北的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和世界緯度最高的50萬人口以上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都受惠於大西洋暖流的特殊條件。

(4)交通指向性。交通運輸的發展可以促使交通沿線人口日益積聚,城市密集分布。例如,我國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沿線逐漸興起了一批繁華的港市,如揚州、淮陰、鎮江等,這一地帶成為全國突出的人口密集區。再如我國目前的西北地區,許多城市都是沿隴海——蘭新線呈串珠狀分布,而遠離交通線的地方則城市分布甚少。

(5)資源指向性。自產業革命以來,某些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成為了城市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許多城鎮的發展是依賴於對其所在地礦產資源的開發,並以此為核心使服務性人口和農業人口大量聚集起來,並由小到大形成城市。因此石油、煤、天然氣等蘊藏豐富的地區也成了城市分布的密集區。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城市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弱,資源指向性特征逐漸趨於不明顯。

(二)世界城市的局部空間分布形態——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區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區,由於郊區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斷向四周蔓延,使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農田分界帶日漸模糊,城市地域出現連成一片的趨勢,從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城市現象——大都市帶。

首先為大都市帶定名的,是國際著名城市地理學家戈特曼。他於1957年借用古希臘“Megalopolis”一詞,描述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新罕布什爾州南部到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城市化地區。隨後,他對大都市帶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戈特曼認為,大都市帶是城市街區大片連在一起,消滅了城市與鄉村明顯的景觀差別的地區;一個大都市帶,至少應居住2500萬的城市人口,過著現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目前世界上有6個大都市帶:

①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帶。

②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

③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帶。

④美國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帶。

⑤英格蘭大都市帶。

⑥中國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帶。

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帶有:

①美國西部沿岸大都市帶,以洛杉磯為中心,向南到聖迭戈,向北一直延伸到聖弗朗西斯科一帶,故稱之為“聖聖”(San-San)。這個大都市帶是美國新興的經濟中心。

②巴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帶。大體從聖保羅到裏約熱內盧一帶,這是巴西兩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其城市聚集區的人口超過2500萬。

③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帶。以米蘭、都靈、熱那亞三角區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羅倫薩,向西延伸至法國的馬賽。米蘭是意大利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業中心,而馬賽則是地中海及法國最大的港口。

以上已經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①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首先,它們都位於適宜人類居住的中緯度地帶。其次,它們都處於平原地帶。平原地帶便於農業耕作、居住和交通聯絡,所以人口總是向平原集中,導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

②政治經濟上的中樞作用。世界上的大都市帶,都是國家或洲際大陸,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對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起著中樞的支配作用。例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大都市帶是美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商業區。據美國《幸福》雜誌1997年的統計,美國50家最大商業銀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壽保險公司的42%,5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運輸公司的28%,都將總部設在這個大都市帶內。另外,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紐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說明這不僅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動的中心地。

③帶狀的空間結構。大都市帶多數沿長軸呈帶狀發展,也有呈其他結構的。如美國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兩個大都市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等均沿海岸延伸,而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帶略呈環狀。但不論其形態如何,大都市帶總有一條產業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通過發達的交通、通訊網絡相連。同時,大都市帶內除城市用地外,還有大片的農田、林地相間,作為獲取新鮮農產品、提供遊憩場所和改善環境的空間有機組成部分。

四、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

發展的現狀特征分析

(一)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特征

(1)城市發展速度趨緩,城市數量和人口穩定發展。總體來看,現代發達國家城市仍然在不停地向前發展,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在持續穩定地增長。例如,1920年,美國有城市2722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1.2%,到1950年,城市數升至3873個,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7.9%。到1980年,美國城市人口比例已高達82.7%,城市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發展是明顯的,但在速度上卻比前一階段減緩了許多。1880年,城市人口比例為28.2%,1890年為35.1%,1900年為39.7%,1910年為45.7%,1920年達到51.2%,平均每10年的增長幅度都在5個百分點以上。進入現代階段,城市人口的增長比例明顯地緩慢下來。1920年為51.2%,1930年為56.2%,1940年為56.5%,1950年為57.1%,每10年的增長隻有不到1.5個百分點。速度減緩的原因主要是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比例都已達到了較高的層次,並已處於動態平衡。

(2)城市功能完善,中心作用突出。現代發達國家城市的功能已經相當完備,城市具備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多種作用,對周圍地區形成輻射,帶動地區整體發展。城市的中心作用越來越突出,城市區域不斷擴大,城鄉界限日益模糊,逐漸形成“大都市區”。“大都市區”的出現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完備和城市中心作用的日益強大,反映了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巨大進步。據統計,1950年時,美國有標準都市區168個,至1980年,增加到318個,城市對周圍地區所具有的中心作用顯然是加強了。

(3)城市體係發育完全,出現大規模城市群及城市連綿帶。隨著工業化的深層次發展和城市中心作用的加強,城市功能出現專業化發展趨勢,隨著城市間分工協作關係發展,城市間的聯係更為緊密。同時,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了緩解過分膨脹的人口和工商業的壓力,在周圍地區分設一個或多個衛星城,以至大城市周圍出現了星羅棋布的小城鎮。在一些城市密集地區,大小城市相連,彼此難分界限,形成範圍廣大的城市連綿地帶。城市群、城市連綿地帶就是在這種高度城市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並且是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先決條件的。目前美國最大的城市連綿帶是大西洋沿岸北起波士頓,包括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在內綿延數百裏的“波士華”城市帶,最著名的城市群則數五大湖區以芝加哥、底特律為中心,包括匹茲堡、克利夫蘭、布法羅、米爾沃基等城市在內的“芝匹茲”城市群。城市群和城市帶在本質上沒有多大的區別,都是現代城市特有的現象,隻是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4)城市問題突出,“郊區化”出現。城市化運動使工業和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而城市的地域空間畢竟有限,難以容納並承擔過多的人口以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於是在一些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現了住房擁擠、用水緊張、交通擁塞、環境問題,嚴重地困擾著現代城市人。麵對這一係列的“城市問題”,人們開始尋求更好更舒適的生存環境,遷出擁擠嘈雜的城市中心區,轉而居住在人口少、環境好的城市郊區。例如美國1940年到1980年間,標準都市區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55.1%上升到74.8%,而同時郊區人口從37.3%提高到了59.5%,城市地區人口比例上升為19.7個百分點,郊區人口上升22.2個百分點,表明郊區人口的增長是超過中心城市人口增長的。除郊區化的方式外,人們躲避城市過分擁擠的另一種方式是不再向大城市集中,而是轉向小城市。於是,城市人口的增長出現了以小城市的增長為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