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城市概述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的定義
城市在地球上星羅棋布,是現代世界各國創造文明和集聚財富最主要的地域。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城市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它給人類帶來了不盡的繁榮和夢想,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和困惑。關於城市的概念,說法很多,迄今還沒有一個一致的定論。據統計,大約有幾十種定義。其原因:一是因為城市是包含著人類各種活動的複雜的有機結合體,表現形式非常之多,有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地理的、文化教育的等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麵去描述它,概括它;二是因為城市有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曆史,人類對它的認識和了解也有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過程,不可能一成不變;三是城市的起源至今人們還不甚了解,它的發展史相當一部分埋在地下,或已消磨得難以考證了,而它的發展前景又是那樣的難以估量。但人類對城市問題的研究成果是很豐富的,許多見解和觀點對我們認識城市、推動城市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美國一位社會學家曾說,什麼是城市?它是有相當大的麵積和相當高的人口密度的地域共同體,其中居住有各種非農業的專門人員。法國的一位地理學家對城市的看法則別出心裁,他說城市既是一個景觀,一片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或勞動中心;更具體點說,也可能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一個靈魂。英國經濟學家K.J.巴頓認為城市是一個座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係統。
此外,關於城市的定義還有:“城市是人群的生態係統”,“城市是物質生產的分配空間”,“城市是獨特的曆史進程”等等,以致於美國著名學者孟福德(L.Munford)在其編纂的《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幹脆說城市的定義尚在爭論之中。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對城市問題也作了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裏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列寧指出:“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種典型形態。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麵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麵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聯係,具有控製、調整和服務等機能。城市本身是一個“麵”,它的內部具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但從區域的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範圍的大小不同,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我國對於城市本質和特征的最權威的提法,已寫入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現代工業和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主導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將城市定義為:城市是有一定規模的非農業人口聚居的場所,是一定地域的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多功能、多層次的動態的大係統,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的興起和成長,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城市不是眾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間上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社會聯係極為緊密的有機整體。它有著自身的成長機製和運行規律,更有顯著不同於鄉村的鮮明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密集性
城市是人、物質、空間與活動的高度密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指出,密集是城市最本質的特征。城市的密集性具體體現為:(1)人的密集。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墨西哥城,人口多達2000多萬,幾乎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耕地相對不足的大國,城鎮建設用地稀缺,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城市人口密集性比其他國家更為突出。1998年,以城市市區計,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為4468人/平方千米,廣州市為4669人/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則超過10000人,比美國紐約與英國倫敦的人口密度還要高出許多。(2)物質和資本的密集。城市裏建築物鱗次櫛比,道路橋梁密如蛛網,各種物流晝夜不停,因此,城市是國家物質財富主要的創造者和聚集地。(3)文化的密集。城市裏幾乎集中了所有的大專院校和多數科研院所,國家主要的行政管理、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體育設施(如體育場、體育館)和大中型醫療機構等。這就使城市承擔了創造和傳播人類精神文明的使命,城市文化也形成了社會文化的主體。
2.高效性
城市的高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1)高效率。與鄉村相比,由於城市有完善的市政設施、便捷的通訊手段、發達的交通工具和高智力的管理階層,因此有著很高的運轉效率。在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裏,城市的高效率更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是推動城市不斷發展的強大“引擎”。
(2)高效益。城市基本上脫離了對土地的依賴,較少受自然氣候等因素的幹擾,再加上眾多的熟練工人、雄厚的資金投入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因而較之農村能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多元性
城市的多元性也包含著兩層意思:
(1)多功能。城市功能指的是城市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所承擔的任務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係。一個城市功能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它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盛衰存亡。城市功能一般包括:第一,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城市內部的經濟活動必然具備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第二,作為一個社會實體,城市是人們進行政治、社會等活動的中心,要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第三,作為一個文化實體,城市必須提供教育、科研、文體娛樂等多種服務;第四,作為一個物質實體,城市還要提供便於工作、居住、遊憩和交通的綜合設施。以上功能,是任何城市所必須具備的,不可偏廢與缺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城市都是多功能的,隻不過各種功能的強弱之間存在差異而已。
(2)多類型。在承認城市多功能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由於各個城市處於不同的自然狀況和社會進程中,必然受著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礦藏資源、山水環境、經濟實力、人文曆史和行政區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內部功能發展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必然有某種或某幾種功能更強,成長更快,從而居於主導地位,其餘功能則處於輔助地位。這樣,那些主導功能就決定了城市的特色,使不同城市呈現出不同類型。
4.動態性
城市是一種複雜的動態係統,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等,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因此,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質、結構和特征。城市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存在總是和當時的經濟水平相一致的。就是同一時代,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的發展狀況也有很大差異。一般而言,經濟落後的國家不可能有規模很大、質量很高的城市,而經濟發達的國家就有巨大的城市和稠密的城市群。因此,可以認為城市是社會生產力水平存在的形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
5.係統性
從係統論的角度看,城市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的大係統。它包含著微觀與宏觀、靜態與動態、內部與外部、時間與空間、物質與精神的多種組成因素,這些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構成了城市係統的整體性。
(1)城市是一個複雜的、宏觀的大係統。在城市這個大係統中,各功能子係統處於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包括城市自然係統、城市經濟係統、城市社會係統和城市建設係統等四個子係統;而經濟子係統又包括生產、流通、服務部門等三個第二層次的子係統;在生產部門子係統中又可分為農業、工業、建築業等三個第三層次的子係統;工業還可分為冶金、機械、紡織、電子、食品……等若幹更低層次的子係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在不斷深化、細化,城市係統也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
(2)城市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大係統。城市與其周圍的農村和其他城市,經常不斷地進行著物資、人員、文化、技術、資金、信息的交流,形成了動態的、開放的特性。城市隻有在這種輸入與輸出中,才能吐故納新、趨利避害,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現代城市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開放。惟有開放,城市才可充分發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而孤立和封閉,隻能導致城市停滯和衰亡。
從全局來看,城市與地區、國家是點和麵的關係。所以,城市這個大係統,又作為一個單元參加到地區和國家更大的係統中去。因此,在研究和解決城市問題時,決不可就城市論城市,而必須以係統論的觀點,統籌考察城市和鄉村、城市和區域、城市和國家的關係,使城市係統的宏觀性和整體性得到更廣泛的體現,進入更良好的狀態。
二、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早期並沒有城市,隻有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才開始出現和形成城市。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是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幼發拉底和底格裏斯兩河流流域的南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南高加索、中亞細亞、印度和中國等地誕生的。
關於城市產生的原因,國內外學者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從而形成不同的起源學說:
1.防禦說。這種學說認為,古代城市的興起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氏族首領、統治者居住地修築牆垣、藩籬,以抵禦和防止別的部落、氏族、國家的侵犯和保護居民的財富不受掠奪。
2.私有製說。認為城市的產生是私有製出現和發展的結果。
3.階級說。認為從本質上看,城市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它是統治階級——奴隸主、封建主用以壓迫被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
4.集市說。古代城市的興起是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經常化,形成了集市貿易,促進居民和經濟活動的集中,從而出現了城市。
5.地利說。用地形狀況、山川形勢、自然資源條件來解釋城市的產生和發展。認為有些城市的興起是由於地處商路交叉點、河川渡口或優良港灣;有些城市的興起是因為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有些城市的興起與該地區的礦產資源有關。
6.生產力說。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指出:“某一民族的內部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
上述各種學說,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城市產生作了解釋。這些學說從某一側麵來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嚴格地說,都不能完整地反映城市產生的根本原因。例如,防禦說,雖然反映了古代城市具有政治、軍事功能,但城市產生的經濟原因卻未能得到反映。階級說、私有製說,說明了城市出現雖與私有製和階級產生的時期正好一致和吻合,但並不能說兩者必然存在因果關係。隻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聯係中來考察和分析,才能完整地說明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和它產生的真正原因。
(二)城市的發展
1.城市發展的內涵
城市發展從表象上看是多方麵的,如從形態上看,表現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地域的擴大;從經濟角度看,城市發展表現為資本在城市的聚集,城市功能的增強,市場的繁榮;從社會現象來看,城市發展表現為城市文化的不斷升華,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演進,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等。因此,城市發展既是上述現象動態變化的過程,又是這種變化的結果。
概括起來講,城市發展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是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適度集中,表現為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城市形態和功能不斷擴大和發展,由此提高城市經濟活動在整個國家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另一方麵是城市現代化,即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市設施的更新改造,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和提高。城市化的過程表現為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城市數量增加,它是城市的外延性發展過程,而城市現代化則是城市的內涵性發展過程,兩者相互關聯,相互製約,相互促進。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城市化進程過快,會製約城市的現代化速度,惡化城市生活和經濟活動環境,降低經濟投資的效果;以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和更新城市設施為內容的城市現代化的適當加速,則有助於增強城市的發展能力和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發展無論是表現為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還是表現為城市現代化的日新月異,其主要推動力都是經濟增長。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證實,城市發展與工業化進程是同步的。工業化成為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當時,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的出現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的經濟形態。較為典型的代表是18世紀80年代出現了蒸汽機,迅速推動了交通運輸、機械製造、采掘、紡織等產業的發展。城市中的工廠規模開始擴大,生產效率成倍提高。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新的工廠不斷出現,城市工業為城市本身和城市以外地區提供了眾多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市場興旺,工廠獲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為眾多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務工的機會,這樣,大量的農村人口被吸引進城,使城市中出現了產業大軍,也出現了高密度的人口集聚。新進城的工人要住房,需要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於是相關產業也開始發展壯大。西方許多市場經濟國家在這一時期城市人口與規模的增長速度與工業職工人數的增長速度近乎一致。工業的發展成為支配城市發展的最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