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養老的主要方式。然而,獨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結構,注定了這種方式難以為繼。“80後”們結婚後麵對的是兩個人要贍養四個老人,甚至更多,其間的緊張和壓力已經日漸體現,加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新舊思維變化,造就了兒女和老人在贍養上必然的差異態度和行為衝突。(餘略)
“2012年7月28日僑報訊”中國正麵臨人口規模太大與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兩難的局麵。經濟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若在城市中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可能會令人口負增長。
北京《經濟參考報》7月16日的報道中周天勇介紹,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麵推行計劃生育,至今少生育了3億至4億人口。如果改變政策,放開生育,2040年人口規模可能達到16.5億,從而形成就業、資源、環境等方麵更大的壓力。
同時他也指出,在城市中長時間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未來也會存在人口年輕的紅利持續下降,養老成本大幅度上升,國民經濟失去競爭力等危機。到2040年後,人口可能會慣性並不可逆轉地持續負增長,並與將來的人口老齡化合力,致使國力急劇並長期衰敗。(餘略)
二、中國媒體如何看待計劃生育
1.《人民日報》:生育政策應考慮三種選擇(按語)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問題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轉變的加速推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中以降低生育率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實施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目前社會上對我國人口政策還有不同看法和一些猜測,需要澄清;同時,步入低生育水平階段以後,人口的變動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麵臨新的抉擇。
2.《北京晚報》:中國20年間年輕人口減少30%,專家建議放開生育
中國人口不是太多了,而是隨著生育率的降低,未來出生的嬰兒將會太少!今天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中國人太多了嗎?》研究報告,該報告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梁建章,北京大學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李建新完成。該報告認為,考慮到國家持續發展問題,建議放開生育政策。
我國201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在過去10年中,中國人口增長了7000多萬,達到13.4億人。但是中國的生育率卻已經降到1.5以下,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婦女隻生了不到1.5個小孩,遠遠低於2.1的更替生育率(更替生育率是指維持每一代人人口數量不變的生育率)。1.5以下的生育率,意味著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30%,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口將進入一個長期負增長的時期。
實際上在過去20年中,低生育率已經使得年輕人口減少了30%,如此激烈的人口結構變化,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通常當一個國家經濟起飛時,生育率必然隨之下降。例如日本、韓國,生育率降到了危險的1.2至1.3的水平。而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低生育率的危害性,出台了大量鼓勵生育的政策。中國現在也實行了對雙獨生子女開放二胎的政策。但是在育齡夫婦大多是雙獨生的上海,生育率已經降到了世界最低的0.7.專家認為,如果中國聽任生育率繼續下降,中國的人口結構就會變得像現在的日本,成為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國家之一,這很可能使中國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
專家認為,沒有必要擔心放開生育政策後,生育率會大幅反彈,真正要擔心的是放開二胎還遠遠不夠。按照聯合國2011年發布的人口預測報告,我國若保持生育率1.8左右的中方案,100年之後,我國人口將降至9億;若保持生育水平為不足1.5的低方案,我國人口將降至5億,而屆時,15歲以下少年人口比例不足10%,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40%。
3.《第一財經日報》:人口負增長是21世紀中國所麵臨最大風險(按語)
中國的生育率不是過高,而是太低,這似乎違反我們的“常識”,但卻是中國乃至國際人口學界十幾年來日益擴大的共識。
過低的生育率會導致人口長期的慣性負增長,進而在宏觀層麵上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社會結構乃至民族生存造成衝擊,同時也在微觀層麵上牽動這個國家中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幸福與權利。(餘略)
4.《南方人物周刊》:南京大學教授稱獨生子女政策問題成堆,呼籲放開二胎管製(按語)
研究顯示,人類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對夫婦生育2.1個孩子。而中國學者的研究結果是,1992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低於此水平已經長達17年。現在,一對夫婦一生平均隻生育1.6個孩子,每年人口淨增長不足700萬。
從“4萬萬同胞”到現在的13億多人,中國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也已由原來的數量過多轉變為了結構性矛盾——一方麵老齡化問題突出,一方麵出生性別比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