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口戰爭(1 / 3)

因人口問題引發的論戰,本書中稱之為人口戰爭。筆者認為人口問題論戰輸贏的後果等同於一場武力戰爭勝負的後果,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人口問題茲事體大,對其處理是否得當,既影響到人類的命運,也影響到地球的安危,絕不可等閑視之。一般而言,人口戰爭可分為三類,即人口理論衝擊意識形態引發的人口戰爭,人口問題衝擊社會引發的人口戰爭,人口問題衝擊環境引發的人口戰爭。

一、人口理論衝擊意識形態引發的人口戰爭

“馬爾薩斯人口論”是馬爾薩斯於1798年所創立的主要觀點為關於人口增加與食物增加速度相對比的一種人口理論,其主要論點和結論為:生活資料按代數級數增加,而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因此生活資料的增加無法趕上人口的增長是自然的、永恒的規律,隻有通過饑餓、繁重的勞動、限製結婚以及戰爭等手段來消滅社會“下層”,才能削弱這個規律的作用。因而,他把資本主義製度所造成的一切問題和災難歸結為人口過剩的結果。

自從馬爾薩斯發布人口論以來,世界上關於其理論的論戰從未停止,因此可以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生的一場因人口理論衝擊意識形態而引發的人口戰爭。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到底是對是錯?2008年6月19日的《南方周末》中曾發表劍橋大學講師劉瑜的一篇名為《馬爾薩斯到底是對是錯》的文章,現在轉引如下:

曆史上大約沒有多少人的聲譽像馬爾薩斯這樣一波三折,在中國更是如此:人們先說他是對的,然後又說他是錯的,然後又說他是對的,然後又說他是錯的。現在,人們已經徹底糊塗了,這個300年前的老頭子到底是對是錯呢?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眾所周知,他認為由於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呈代數級數增長,為了避免饑荒、戰爭、瘟疫成為解決人口和糧食矛盾的方式,人類必須積極節育。

馬寅初因為重複了一遍這個觀點在特殊年代被打成了“右派”,於是馬爾薩斯成了“政治錯誤”的代名詞。後來馬寅初老師平反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於是馬爾薩斯成了“政治正確”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計劃生育的一些弊端開始浮現,鍾擺再次開始往回擺,很多人重新論證:馬爾薩斯就是錯了嘛。

據說馬爾薩斯最大的“失算”在於沒能預見到技術革命對糧食增產的作用。經典例子就是二戰之後的“綠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經滑到了饑荒邊緣,但是綠色革命中研發的一種大米品種讓大米產量提高了好多倍,印度不但從饑荒邊緣轉了回來,而且一口氣又生了7億人。

馬爾薩斯也沒有預見到貿易全球化對於抑製糧價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經濟優勢的國家低成本產糧,然後運到種糧成本高的地方,從而緩解供求矛盾。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英國廢除限製糧食進口的《穀物法》,後果就是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英國糧價一跌再跌。

還有一個馬爾薩斯沒有預見到的趨勢,是人類自發的避孕意願——福利製度發展使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淡化,女性的解放讓很多女性選擇晚婚晚育……總之社會越發展,人們越不願生孩子了。對此最好的說明就是發達國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國,現在一家平均隻生1.6個孩子,而且還在下降之中。

於是馬爾薩斯又一次成了眾矢之的,很多人認為計劃生育基本上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既然經濟發展、福利製度等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生育率,何必那麼大動幹戈地搞政治命令?

我倒覺得對馬爾薩斯的“糾錯”沒有必要矯枉過正。拆房子揭瓦式的計劃生育當然要不得,但是積極控製生育的理念卻未必錯誤。據說到本世紀中世界人口會突破90億,誰能保證不需要新的綠色革命就可以養活這麼多人口?就算可以實現技術突破,誰又能保證它會及時到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最近指出,到2030年世界糧食產量必須增長50%才能避免饑荒。很多人已經論證,新的綠色革命會比上一次要難得多:石油緊缺使化肥成本急劇上升,水資源短缺使灌溉革新更加困難……就算“第二次綠色革命”及時出現,糧食供給總量夠了,在全球貧富不均的情況下,誰又能保證這些供給會轉化為窮國可以消費的“有效供給”?

再拿“神奇”的貿易來說,貿易可以讓福利全球化,但也可以讓危機全球化。正是貿易分工使一些國家形成糧食進口依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糧食進口國),一旦糧價上漲,這種依賴就可以變成饑荒——糧食的生產周期和土地的營養積累導致糧食不像其他商品,可以隨著瞬息萬變的價格信號而迅速調整。

再拿生育率的自然下降來說,不錯,發達國家生育率較低,但問題是,“隻要經濟發展了”這個前提在很多國家並不存在,事實上這裏有一個死循環:越是窮國就越難降低生育率,於是越陷於貧窮。一個經濟學家曾經得出過一個觸目驚心的結論:1950年跟西漢比,中國人均GDP幾乎沒有變化,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沒有技術革命的情形下,幾乎所有的經濟增長都被人口增長抵消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沒有大麵積饑荒,兩千年來人們在饑荒邊緣原地踏步,也夠悲慘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