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期保健
自妊娠28周起,至新生兒出生後7天之內為衛生期。這氣段時間在人的一生中是短暫的,但婦女則要經曆妊娠、分娩、產褥期和哺乳期等一係列的生理變化,要承受巨大的負擔,胎兒和新生兒則要經曆受精卵的發育、胚胎的分化、胎兒的成熟和分娩等重大的改變過程。任何環節發生問題,將會影響到人一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以及能否正常地參加社會活動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關係到國家、民族人口素質的大問題,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做好衛生期保健很重要,衛生期內孕產婦和胎兒的死亡率、發病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衛生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衛生期保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加強孕期的監護。為了提高孕婦及衛生兒的健康,尤其是高危妊娠的預測及監護,除一般的診查手段外,還應采用妊娠圖(宮高、腹圍的測量、自我監護胎動、胎心B超、胎兒心率與子宮收縮的電子監護、羊水胎兒成熟度的測定、胎兒\胎盤功能測定、胎兒血氣測定等。通過以上各種監測既可積極預防及治療妊娠的並發症(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貧血等),又可監測胎兒在子宮內的情況(如胎兒宮內窘迫、胎兒宮內生長遲緩等),必要時給予及時、恰當的處理。
2.加強分娩監護。分娩期是懷孕的關鍵時刻,對母子健康極為重要。因此要嚴密地監護產程,借助產程圖監測宮縮、宮口和胎兒胎動情況。通過監護,還能及時了解產婦的血壓、脈搏、呼吸等;借助胎心、宮縮電子監護儀及時了解子宮收縮時胎心變化,以及早發現胎兒窘迫並妥善處理。
3.新生兒保健。新生兒出生7天內,尤其是出生24小時內的狀況與新生兒的存活及健康密切相關,所以新生兒保健很重要。保健的內容包括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新生兒複蘇(心、肺監護,正壓給氧等),新生兒護理、喂養及常見病的預防、診治等。
衛生期保健是指胎兒出生前及出生後的這一時期內所進行的保健工作。
衛生期保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
1.衛生醫學尚未誕生前,孕產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孕產婦和胎兒、新生兒的死亡率。保健工作的重點在於提高診斷及治療的質量。
3.隨著衛生醫學的發展,不但要求降低母、兒死亡率,而且還要降低患病率,預防疾病的發生。其保健的重點放在深人了解妊娠、胎兒、分娩的生理,進行孕、產期的監護,及早避免各種異常情況的發生。
3.隨著衛生醫學的深入發展,衛生保健的目的不僅僅限於做到以上兩點,而且要保護母、兒在生理、心理上始終保持正常狀態。因此除減少母、兒的死亡、發病及殘疾外,重點在於以婦幼衛生為前提,全麵提高妊娠、分娩的質量,尤其是提高衛生兒的質量。
衛生期保健管理
衛生期保健需要早期、有計劃地進行管理。從停經40天就應開始到婦產科醫院進行一係列的衛生保健管理。
1.早孕篩查門診。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盆器檢查及尿妊娠試驗。如果確診是妊娠,再做必要的化驗檢查(肝、腎功能,梅毒血清試驗,淋菌檢查,血、血型、尿常規等)。根據篩生查的辯果,分別轉入以下不同的衛生管理門診。
2.孕期保健門診。對各項檢查正常、無妊娠合並症或並發症的孕婦應按期進行複查。妊娠28周前平均每月檢查11呆次,妊娠最末一個月每周查1次,介於兩者之間應每兩周檢查1次,整個妊娠期平均檢查8~12次。根據檢查情況,必要時可增加檢查次數,遇有其他情況時應及時轉其他門診進行檢查。
3.遺傳谘詢門診。既往有畸形兒或遺傳病兒分娩史及家族遺傳病史者,應進行谘詢並給予相應處理。如本次妊娠為嚴重的畸形兒者,應及早中止妊娠。
4.高危妊娠門診。凡有妊娠合並症或並發症者需進行特殊監護及相應的預防或處理,必要時住院治療,以便控製病情,或進行病情討論,製定分娩方案。
5.分娩監護。初產婦正常分娩一般於臨產時住院,經產婦分娩較快,有分娩的先兆現象即可住院。高危妊娠需根據病情由醫生決定入院時間。
6、新生兒保健。由專業醫生在產房及嬰兒室對新生兒進行觀察、監測、保健及護理。
7.產褥期保健。產後6周內為產褥期,此期間產婦全身各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需要恢複,乳房進一步發育及泌乳。
近年來,我國城市衛生期保健已建立了孕產期係統保健的分級管理,共分三級,即市級、區級及基層。三級管理實行劃片分級分工,建立健全相互間的掛鉤、轉診、會診等製度,將醫療與保健緊密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