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交的神奇作用(1 / 2)

讓人變聰明,少得病,產生幸福感

頭版

作者:李沛珅

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社會的一份子,需要交往、陪伴、給予愛。除此之外,人際交往還能帶來你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

年輕3.5歲。澳大利亞一項對1400名老人的研究顯示,有相對固定社交圈和親密夥伴的老人會比其他人年輕3.5歲。加入足球隊、舞蹈團等小社團都是不錯的選擇,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研究認為,這是因為長期的友愛關係有利於使人維持年輕狀態。

增加對焦慮的耐受度。缺少社交活動的人,容易在假想空間裏不斷模擬即將發生的場景,從而產生焦慮緊張情緒。經常參加各種小聚會並試圖發表觀點,跟自己懼怕的人交流,則能夠逐步克服這種情緒。

加快身體康複。美國心理協會研究發現,遠離孤獨、身處人群之中能夠幫助加快身體的康複速度。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因為慢性病和孤獨之間存在內在聯係,在生活環境中被孤立的人通常免疫力較差,而社交能力較強者在遇到健康問題時,康複和生存的幾率會高出50%。

獲得止痛劑效果。和朋友相處時,發自內心的大笑是最自然、最沒有副作用的止痛劑。因為人在開心時,腦中的快樂激素會釋放出來,緩解體內各種疼痛,比如風濕、關節炎等。

不易得病。缺少朋友或長期人際交往不良的人,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往往過高,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損害健康。反之,體內皮質醇就會減少,人相對不易生病。此外,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心情愉快,令體內的白細胞增加,增強自身免疫能力,對抗病菌的侵襲。比如一項研究證實,社交關係多樣化的人比孤僻者患感冒幾率小了很多。

減少恐懼。《心理科學》雜誌刊登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和別人相處,獲得安慰和理解的擁抱,可顯著降低對生活、困難和死亡的恐懼。因為這種擁抱可以立即降低人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向大腦發送“平靜”信號。

降低抑鬱風險。英國醫學委員會出版的《公共衛生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參加社交活動不僅能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還可以降低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培養自信心。多參加社交活動,特別是在打籃球、郊遊等集體活動中展示自己並融入團隊,能夠培養個人的自信心、團隊精神和領導才能。建議大家與人交往時多關注別人給自己的正麵評價,告訴自己“我很棒”,可以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

變得更聰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奧斯卡-巴拉研究發現,社交能夠讓人變得更聰明,因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對認知能力的一種鍛煉。比如,隨時要從大腦“數據庫”中抽取體育、保健、冒險、時尚等不同人感興趣的話題,令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