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動物變老

曆史自然

作者:蘇珊娜·沙弗爾/文 尼諾/譯

和人類一樣,動物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變得行動遲緩,視聽能力減弱,尿失禁,牙齒脫落、愛打瞌睡,可能得關節炎、糖尿病、癌症、心髒衰弱和骨質疏鬆症,有些甚至還會精神錯亂。有證據顯示,貓、狗等寵物的大腦也會出現老年癡呆的症狀,例如不再有規律的日夜周期,無緣無故發出聲音,全身變得髒兮兮。

“老祖母”現象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森林、草原和海洋中觀察,動物到了老年會有哪些改變,它們在群體中的角色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不僅收獲了動物學上的重要認知,而且搜集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動物顯然也像我們一樣,試圖尋找出應對變老的方法。

變老當然也有其可愛的一麵。祖父母常常作為孫子女們慈愛的照顧者和有經驗的榜樣,起著重要作用,這在動物界也並無二致,例如整個象群都依賴老母象的智慧。

很多動物老年都會不育,一般而言雌性早於雄性,但那之後它們常常還會活很久,而且繼續生活在集體中。生物學家對此非常吃驚,因為物競天擇的自然界竟然能容忍那些不能在“後代出生、種族延續”上做貢獻的個體。這種現象的一個解釋是所謂的“老祖母假說”,即雌性動物即使在高齡也仍然對集體非常重要。它們照顧孫輩,這樣孩子母親可以減輕育兒負擔,參與狩獵。巨頭鯨就是如此。為尋找食物,雌性巨頭鯨會潛入數百米的深處,由於它們的孩子還無法適應這樣的潛水捕食活動,母親們讓它們待在水麵,照顧它們的正是雌性老巨頭鯨。這些祖母們對自己群體的後代們充滿愛心,強力反抗外來者的攻擊,因此也間接為保護群體做出了貢獻。有時它們甚至還會得到群體提供的膳食:專家觀察到,盡管老年雌獅子自身並沒有參與狩獵,也可以吃集體捕獲的獵物。

有段時間,科學家猜測,動物隻會照顧自己的後代,以確保自己基因的延續。但是他們錯了。雌性老長尾葉猴在受到攻擊時也會保護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幼獸,而且是拚盡全力,毫不畏懼在戰鬥中受傷。和獅子不同,猴子老祖母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哪怕是它們自己的女兒,也會很快奪去它們的食物,把它們趕出陰涼的地方,以便自己可以躺在那裏,而祖母們一聲不吭地忍受這一切。

老象的智慧

加拿大動物學家安妮·達格在她的書作《老年動物的社會行為》中寫道:有時一個動物會在群體中處於老智者的地位,因它的知識和經驗而受到珍視。老象對象群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致於當多頭有經驗的老象被偷獵者獵殺之後,整個象群的穩定性都可能受到影響。象群失去了其文化知識:怎樣和其它大象相處、交流,怎樣解決衝突,在野外生存。達格寫道,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老祖母智慧如同大象的一樣重要。

著名的大象記憶力可能拯救整個象群。老象很容易記得,在一片幹旱的土地上,可以在哪裏找到水,哪怕它們上一次去那兒已經是40年前的事情了。它們知道怎樣挖起沙子感受其下的潮濕度,以及應該和人保持距離。老祖母為它們的群體作出所有日常決定,保護後代不受外界危險侵害。達格在她的書中描寫了這樣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在坦桑尼亞,一頭老母象觀察它的象群在水潭中洗澡,突然它把長鼻子伸進泥濘的水中,扯出一條4米多長的鱷魚,並把它拖上岸。老母象把鱷魚高高舉過頭頂,然後摔到地上。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它還用腳踩踏鱷魚,直到另一頭大象過來。

變老之後身體上的退化似乎並不會影響老祖母。例如一頭老母象在六七十歲時還生了3頭小象,它甚至還親自給其中一頭哺乳。它領導和控製著象群,必要時非常具有攻擊性。它死後的屍檢卻表明,這位行為敏捷的老祖母長年患有靜脈曲張和動脈栓塞,長有一個主動脈瘤,當然,沒有任何一頭大象注意到它的多病。

循循善誘的老虎鯨導師

雌性老虎鯨也利用其智慧和經驗來領導種群。它們將年輕虎鯨領到鮭魚成群遊過的地方,教給它們狩獵技巧、回聲定位方法和其他鯨群的方言。它們用富有表現力的麵部表情讓其它虎鯨理解自己。達格寫道,整個夏天,一位超過70歲的虎鯨首領都帶著它的兒子,在一片長達幾百公裏的區域中,指給它看所有的水路和島嶼。

在這位動物學家的描述中,這位虎鯨老祖母受到了崇高的禮遇:每當一頭虎鯨出現在附近,它就會遊向老祖母和它的兒子,歡迎它們,待幾分鍾之後再度消失。由此可見,年齡非但不會損害這些老祖母的地位,反而常常提高它們的威望。

晚景淒涼的大猩猩

就連職場上最得意的人也有走下坡路的一天,被後來者剔除、取代。這讓人難過,但在我們人類社會並不會危及生命。然而對有些動物而言,變老之後喪失力量可能意味著跌落至社會底層,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