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傻到塞爾維亞政府這堂而皇之的推拖理由。塞爾維亞之所以這樣說,其實為的就是想要拖延一下時間,爭取與俄國取得聯係,爭取借助俄國人的勢力,將這件與情化解到最小的程度。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野心世人皆知,他們又怎麼會不知道出了這次一件事情,奧匈帝國怎麼會放過如此好的借口?
被塞爾維亞拒絕的當天,奧匈帝國便開始集結大量陸軍,屯紮在奧塞邊境上,一副你不答應,咱就手底下見真章的意思。塞爾維亞政府自然不會對奧匈帝國輕意示弱,隻是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奧匈帝國在俄國人的威脅之下,仍要堅決地向塞爾維亞開戰。塞爾維亞政府一麵向邊境派遣駐軍,加強防禦,一麵與俄國人商談,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正在將整個歐洲一步一步拖進戰爭的泥潭。
沙俄政府一得到塞爾維亞的求助請求之後,便立即借口要保護塞爾維亞的僑民,大量向塞爾維亞邊境上派兵,並且希望奧匈帝國能夠和平地與塞爾維亞政府解決這次衝突。可是俄國人與奧匈帝國一向都是冤家對頭。奧匈帝國怎麼會鳥俄人的聲明?不但不會鳥俄國人,自當俄國人一出麵,奧匈帝國的態度瞬間變得無比強硬,聲言如果塞爾維亞不割讓大片的領土做為賠償,奧匈帝將不惜一切代從,向塞爾維亞出兵。
奧、塞兩國的衝突終於開始向歐洲漫延。俄國人一跳出來為威脅奧匈帝國之後,德國政府便立馬按照三國同盟約定的條款行動。有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的前奏,德國這陣子在歐洲變得越發地底氣十足,對於英國俄三國,德國現在開始變得愛理不理了。
麵對俄國的大量增兵,德國第一時間跳了出來,強烈遣責俄國人幹涉他國的內政。聲明,奧、塞衝突隻是兩國之間的糾紛衝突,俄國人並沒有資格加入其中。並且事情的起因,完全就是塞爾維亞政府的不對,奧匈帝國為自己的國民討回公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德國政府強烈要求沙俄政府立即將邊境上的駐軍撤回國內,不然德國政府將視俄國的這種動為為對德意誌帝國盟友的挑釁。
同時德國還秘密派出使臣出訪奧匈帝國,希望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政府先扯扯皮,因為德國現階段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完成,而且在東方,德國還希望能夠得到大清政府的幫助,最起碼,也要爭得大清帝國的物資援且。
奧匈帝國也知道僅僅憑借自己一國的實力是根本無法從俄國人的眼皮子底下將塞爾維亞搶到手的。沒有德國人的幫忙,一切都浮雲。因此當德國一提出這個要求,奧匈帝國馬上就改換了一副臉色,將原本根本不可能進行談判解決衝突可能的要求自動忽略,開始與塞爾維亞政府進行正式談判。
英法見奧匈帝國開始與塞爾維亞政府進行和談,頓時籲了口氣,他們很慶幸一場大戰就要被消除了。因此,英法兩國熱烈地讚揚了兩國的行動。並且還派出了使臣為兩國的談判做見證。
奧匈帝國根本沒有誠心與塞爾維亞和談,隻是因為盟友還要一段時間準備,因此,隻是在和談上與塞爾維亞政府互相討價。奧匈帝國開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讓俄國從邊境上撤兵,否則,一切都免談。
可是這樣一來,英法與塞爾維亞政府就有些為難了。因為此時大家以為是因為俄國的出麵,而迫使奧匈帝國走上談判桌的,如果俄國一但撤兵,那麼奧匈帝國會不會立馬便反悔,迅速發動戰爭呢?可是,要不答應奧匈帝國的要求,那麼又哪來的談判。
三國權衡之下,決定先讓俄國從邊境上撤除一半的兵力,這樣即保證了避免戰爭的危機,又保全了奧匈帝國的麵子。但是奧匈帝國態度相當強硬,堅決要求俄國的軍隊全部撤出邊境一百公裏以外。
雙方在還沒有正式開始談判的時候,就扯皮了半個多月。此時的德國似乎也有些什麼顧慮一樣,也一反常態,加入到勸說奧匈帝國開始談的隊伍當中。奧匈見盟友說話了,不好拂了盟友的麵子,勉強答應隻讓俄國大軍撤離邊境五十公裏以外的要求。
這樣奧、塞兩國的和談才得以正式開始,英法兩國這才重重地籲了一口氣,開始為兩國進行調停。就在這時德國政府得知遠赴美國訪問的大清皇儲--載國已經返回了國內。與他一起回國自然還有他的新太子妃--邁寧。德國人好像一下就丟棄了歐洲所有的緊要事情,宣布普魯士王妃非常想念她的女兒,決定要前往大清看望邁寧。
德國人一走,英法兩國的心情更加放鬆了,沒有德國人參和在裏麵,事情會好辦許多。這是英法與塞爾維亞政府一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