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帶著無美妙的夢想,坐在聖彼得堡的華麗皇宮之中等待著大清的混亂。隻是他一直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一個致命的事實。那就是天氣,外蒙古集結大軍的時候天氣已經開始冷了下來,不用過多久,寒冷的北疆便會開始下雪。試問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裏,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如何作戰。
蒙古人不是傻子,相反他們心裏比誰都清楚。俄國人之所以極力鼓動********,脫離大清的統治,無疑是想外蒙失去大清這座強大的靠山,讓蒙古人成為屈服在其淫威之下的一個傀儡而已。
他們不想這樣,他們隻想自己的部落過得好一點,不用再像奴隸一樣生活著了。大清對他們不好,但至少大清在見到他們受到欺侮的時候還會挺身出來幫助他們,但是俄國人呢?他們都是一群洋鬼子,不像大清人一樣,與自己是一樣的亞洲人。一樣的皮膚,一樣的眼睛,一樣的頭發。
俄國人絕不是什麼好人,這是所有的蒙古人都知道的。要不然當年因為準葛爾叛亂,而逃到俄國的土爾扈特部也不會千裏迢迢,不計傷亡地再次逃回大清了。當年土爾扈特部冒著舉族滅的亡的危險都要從俄國人的魔掌之中逃回大清,可見俄國對待蒙古是怎麼樣坷克。要比滿族人更狠吧?
外蒙諸部除了土謝圖汗部與劄薩克圖先汗部內心裏是真的很恨大清之外,其餘的各部蒙古部落還是心向著大清的。他們這次跟隨土謝圖汗部與劄薩克圖汗部起兵判亂,頂多也隻是想借這次機會向朝廷提要求,希望大清能看在大清疆域統一的情麵上,解除其對外蒙的殘酷統治。他們隻想過得好一點而已。
因為這個原因,既使聽到大清皇帝遇刺重傷的消息,蒙古大軍還是沒有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舉南下,進逼北京城。他們內部在這個時候出現在分歧,土謝圖汗部與劄薩克圖汗部堅決要趁這個好機,舉兵難下,正式與大清絕裂,外蒙各部統一成立蒙古人自己的國家--大蒙古國。
但是其餘的幾家部落卻認同他們的做法,他們認為如果這次大清真的因為蒙古的叛亂而導致兵敗的話,俄國人就會趁著大清戰敗的空間,將勢力伸入蒙古來,那樣一來,蒙古人與其說是獨立了,不如說是從米缸跳進了糠籮裏--得不償失。
他們認為蒙古人隻要集結大軍,做出一副欲興兵南下的架勢就可以了。趁著朝廷皇帝重傷不能理事,朝政****的時刻,以武力威脅朝廷,讓他們答應蒙古的要求,收回對蒙古的嚴酷政策,這樣就好了。
蒙古人終究都是亞洲人,隻有大清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而白皮紅毛綠眼的俄國人是不可能真的拿蒙古人當自己人看待的。這從當年的土爾扈特部的東返就能看出來的。如果外蒙要想獨立,以大清現在的實力,雖然一時被蒙古人打得措手不及,但等到他們安定下來,蒙古人是討不到好處去的。
那樣下來,隻有血腥的戰爭可以解決問題。蒙古人已失去得夠多了,何必再為了一個外人,傷筋動骨,生靈塗炭呢?
這些部落的意見得到了蒙古人心目中一個重要人物的支持,因此這些實力弱小的部落才能與土謝圖與劄薩克圖這兩個強大的部落相抗衡,至使蒙古大軍遲遲無法兵發南下,一直托到了對蒙古大軍最為不利的冬季。
就在蒙古大軍集結的時候,蒙古人心目中的活佛--蒙古十世活佛那巴勒活佛,出現在蒙古大軍集結的烏蘇裏台。自十三紀以來,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受到蒙古牧民的信仰,又經過大清的刻意發揚,藏傳佛教在蒙古人心中,已經深深地紮下了根。
特別是在那些苦難的歲月裏,蒙古人生活痛苦不堪,隻得用佛祖來做為心中的寄托。蒙古活佛在蒙古牧民與軍隊之中都有無比倫比的地位。那巴勒的出現令這些為即將做出叛亂,而心中不安的蒙古幹兵心中安寧了不少。
那巴勒也是為了蒙古****而來的。他不願見到蒙古草原上再起血雨腥風,在幾位反對獨立的部落大汗的支持之下,那巴勒向土謝圖汗與劄薩克圖汗做了一翻勸解,並從天氣以及情勢的事實上講敘了蒙古不宜獨立的道理。
那巴勒活佛的出現穩定住了燥動不安的軍心,他更極力勸阻了牧民不可跟隨大軍一起反叛朝廷,並且以佛祖的名義發誓,他會親自去北京向鹹豐皇帝調解這次蒙古的****,為牧民們爭取福祉。這讓所有的蒙古牧民看到了希望,在他們看來,有了活佛的親自出手,再加上大軍做後盾,也許這次真的能夠令自己的生活好起來。
看到牧民與軍隊都被活佛說動了,土謝圖汗與劄薩克圖汗,內心再怎麼不願意,也無法出什麼來。事情這樣一托之下,蒙古的十三萬大軍仍然駐留在原地,沒有任何意項。鹹豐八年十一月,那巴勒活佛起身,帶著幾名親信弟子,在安撫好了蒙古各部王公之後,起程趕往北京,為蒙古牧民的美滿生活,決意向鹹豐皇帝為蒙古的牧民與信徒們爭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