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亂世凶險,何處求生?(1 / 3)

孤馬寒鴉落日煙,殘壁斷旗寂城漣。遍地橫屍訴悲歌,赤土不忍盼黃天。太元963年至太元971年,太平祥和的大周帝國隨著老皇帝紀幸的暴斃突然陷入戰火紛飛的混亂時代,先帝屍骨未寒,他的四個大兒子晉王紀靈、秦王紀平、燕王紀榮與魏王紀庭四個藩王由於不服老皇帝對小兒子紀秀的特寵遺命,帶著自己的勢力謀劃著如何登上本不屬於他們的帝都皇位,而展開了殊死較量。太元972年,為了爭奪進入帝都的門戶盤江城,晉王紀靈與燕王紀榮帶著自己的軍隊在盤江城外的馬鞍山開始你死我活的爭奪,兩方戰事一起,國廷震動,正當帝都群臣正在為此事擔憂時,秦王紀平和魏王紀庭為了帝國北方的軍事重地鴻州開始了你死我活的征伐,幾位藩王之間發生的頻繁戰事給大周帝國的前景蒙上了陰影,更令安度太平盛世的臣民們憂心如焚,雖然年輕稚嫩的小皇帝紀秀為了停止幾位兄長之間的爭鬥而不停地派出大臣進行撮合,然而幾位藩王對當今天子的皇命視而不見,為了自己的小算盤繼續進行聲勢浩大的你爭我奪,有時還會調派一波軍隊去震懾帝都周邊幾個城池,至此,曾經強大無比、四方來朝的龐大帝國隨著幾位藩王之間的持續戰事難以挽回地步入混亂與衰敗,王朝曾經的繁華興盛景象不就就變成為過往雲煙。

一個國家一旦出現虛弱的跡象便會引起周圍其他國家的覬覦貪戀,就在四位藩王為了各自利益發動戰事沒多久,大周帝國的四方邊境開始不停遭受各個鄰國的挑釁、侵略。太元976年,幾十年來對大周帝國一直比較臣服的北方戎狄因為國內持續幾年的大旱鬧起了嚴重的饑荒,別說牧羊吃不到草,就連世代放牧的牧民們此時也在幹旱的土地上四處尋找野草來果腹,當戎狄的牧民們苦苦煎熬時,大周帝國的內亂信息傳到了那些正在為以後的部落前景苦苦發愁的首領耳中,於是,乘著大周帝國的衰敗之際,戎狄的首領開始籌劃著將長生天賜給他們的災難傳遞給生活在周國北境的百姓們。太元978年,大周帝國的北境外圍,幾十個不同部落的首領在他們新單於的帶領下在菁屏山祭壇宣誓,然後對帝國北境的城池發動大規模的襲擾、進攻,由於駐紮在帝國北境的精銳大部分都被抽調往帝都四周警惕秦王和晉王兩方的窺探,剩下的那些軍士又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大周帝國北方的大部分國土相繼被戎狄攻陷,益州、殷州以及霍州相繼遭到戎狄飛騎的洗劫,可怕的是,周國北方的被侵還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太元983年,大周帝國還沒有從戎狄聲勢洶湧的劫掠中緩過幾口氣,南方的百夷在他們新選拔聖女的鼓動下相繼對帝國南部的甘州以及淮州發動了規模宏大的侵襲,帝國的大臣們正在謀略著如何應對百夷的來犯時,西部的高羅國也開始蠢蠢欲動,在太元986年相繼對周國的西境進行各種窺探、襲擾,沒過多久,曾經對先帝紀幸搖尾奉迎的蘭滄國也在國內眾位軍事大臣的鼓動下對周國軍事布防更加薄弱的的東境諸城發起各式各樣的侵略。國家值此危難之際,先帝膝下的幾位藩王不僅沒有回過頭來聯合一心共同應對外敵的入侵,反而更加拚命地進行各種你死我活的相互爭奪,整片周國大地,流民遍地、哀鴻遍野,如此糟糕的局麵不僅令帝國百姓們感到朝不保夕,就連執掌一方大權的安撫使都在每日每夜地思慮著如何才能保全一家老小,如此景象映證著周國的覆滅也許隻是一朝一夕之事,隻不過,無論這片神州大地後來是誰攀上那個能夠獨領一切生殺大權的巔峰,鴻日將來風滿樓,悲苦戰事何時休?首先遭受劫難的還是那些在無依無靠,手無自保之力的遍地百姓,十室九空的荒村,杳無人煙的空城,古人常雲:“寧為泰時犬,莫做亂世人。”遙望遍地盡是烽火狼煙的周國大地,亂世的蒼涼,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