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作者:羅團結
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民工在城市發展已成必然,其子女這一特殊群體也日益壯大,這部分學生跟隨自己的父母雙方或一方來到城市,各個方麵都感到新鮮而陌生。
為了給這些農民工子女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金丹實驗學校在全校範圍內啟動“農民工子女關愛工程”。筆者現將近年來有關農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的工作進行梳理。
1 摸清情況,確定工作目標
農民大量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由於子女在家無人照顧,隻好將子女帶在身邊,在城市裏麵邊工作邊照顧子女。金丹實驗學校目前有1 000餘名學生,農民工子女就有60多人,他們雖然有父母的溫暖叮嚀,但由於父母背負著強大的生活壓力,心卻無力地在關愛中徘徊,這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通過對農民工子女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金丹實驗學校找到影響農民工子女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全麵推廣“關愛工程”,為農民工子女營造了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大力宣傳,形成合力,建立目標責任製,完善工作考評製度,不斷加強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
2 建立健全機製,發揮學校陣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領導負責製度。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關愛工程領導小組,製訂切實可行的《金丹實驗學校“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學校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
2)建立農民工子女檔案和聯係卡製度。學校對所有學生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摸清農民工子女的底數,建立每個農民工子女的專門檔案和聯係卡。通過聯係卡製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係,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3)實施教職工結對幫扶農民工子女的製度。在學校農民工子女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並配備幫扶教師,全校每位教師負責幫扶1~2個農民工子女,幫扶教師經常找農民工子女談心,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學校倡議教師成為農民工子女的“代理家長”,讓農民工子女在教師的關愛中成長,以對他們缺失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自卑和憂鬱。
4)建立健全教師與農民工子女的談心製度,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學校定期召開農民工子女座談會,通過正麵引導,讓他們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教育他們遵紀守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學校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對農民工子女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農民工子女排憂解難,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5)建立關愛農民工子女的應急機製。學校建立農民工子女、學校、家長(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係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製,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6)注重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有心理障礙的農民工子女,教育他們正確對待生活,靜下心來,克服困難,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變被動為主動。同時,學校還建立“知心姐姐”信箱,專人負責給學生回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心理等問題,使學生的心理障礙能夠得到及時疏通、引導,讓他們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