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促進我區草業發展的建議
本刊特稿
作者:董恒宇
我區國土麵積的70%是草原,天然草原麵積是全國的1/5。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豐富的草原資源為草業、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草業與生態保護建設、食品安全、糧食安全、抵抗雪災、保障牧區民生關係密切。大力發展草產業對於我區綠色發展、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
先說食品安全。嬰兒出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吃奶,我們大多數人早晨也要喝一杯牛奶,中午要吃一塊肉,肉奶的質量安全涉及家家戶戶每一個人。牛羊是反芻動物,必須吃草方能健康生存。牛羊吃了高質量的飼草才可能生產高質量的牛奶和肉食。現在我國的奶牛飼草大多以秸稈為主,牛奶的產量和質量難以保證,所以才出現了加入外源性乳蛋白三聚氰胺事件,以及為了牛奶安全,把乳蛋白指標降低,退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為了保證國人喝上安全牛奶,現在國家每年要拿出六千萬元對奶產品進行抽查檢驗,如伊利一年要抽查幾千次。但這個檢驗是終端檢驗,理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源頭是什麼?源頭就是一個安全高效的優質草產品。就是說,現代草原畜牧業必須有一個科學的現代化草產業來支撐。
其次說糧食安全。我國現在每年生產5億噸糧食,其中3億噸供人吃,2億噸喂養豬和雞。現在國人的食品安全意識普遍增強,認識到食草動物的肉質更安全,喜歡牛奶和牛羊肉的消費者大幅增加,2012年以來牛羊肉價格持續增長。農村人口一年消耗糧食120公斤,而城市人口是70公斤。為什麼?因為城市人口吃肉蛋奶替代了糧食。所以我們應該確立大農業、大糧食概念,即草產業通過牛羊轉換成食品,與糧食直接生產成食品在能量和蛋白質水平是同一個層麵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講,草也是一種糧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受傳統觀念和經營方式的影響,我國一直重糧輕草、重畜輕草,長期沒有立草為業。歐美和澳洲等一些國家對草業十分重視,將其看做“綠色黃金”,澳大利亞更稱其為“立國之本”。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農業發達國家,草業已成為支柱產業,多數國家利用人工牧草來調製幹草、青貯或作為青綠飼料直接飼喂,有的進行深加工,製成草粉、草塊、草顆粒、草捆等,這些產品除部分出口外,絕大部分用於發展本國畜牧業。
再說草產業對抗雪災,惠及牧區民生的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2012年冬天以來,草原牧區發生了嚴重的雪災,救災經費下撥了,但想把草料運進去卻相當困難。我區是雪災頻發的地區,我們說要積極發展避災農牧業,建立完備的防災減災體係和長效機製。如何建立?就是要在牧區大力發展草產業,建立對抗雪災的草儲備飼料基地,這關係著牧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等重大民生問題。
最後談談草產業與生態安全的關係。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草原麵積占國土麵積的41%,如果加上沙漠戈壁,就是半壁江山。我區草原麵積為13億畝,占全區總麵積的 70%,構成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近些年我區在草原保護和建設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的實施加快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恢複,牧民普遍受益。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上世紀80年代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深處航天基地工作時,首次提出沙草產業理論,並預言創建知識密集型沙草產業將掀起21世紀中國的第六次產業革命。我區及西部幾省近30年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錢學森預言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沙草產業的大力發展促進了當地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和牧民致富三者的良性循環。
總之,我國牧草種植盡管有上千年的曆史,但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則剛剛起步。在發展的初期,必須要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來扶持和保駕護航,才能促進該產業盡快成長壯大。盡管草產業效益較高,但產業發展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各環節都很不配套,企業實力弱,技術水平落後,設施設備嚴重缺乏,這樣很難保障產業整體效益的充分發揮。故提出以下建議:
一、立草為業,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我區在製定農牧業規劃或宏觀政策時,應該突出草業在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提高肉、蛋、奶品質,改善國民生活水準中的重要性,並將草原生態保護與草產業發展、畜牧產業發展、糧食產業發展以及防範雪災等統籌安排,協調發展。在整個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中將草產業放在顯著位置。建立草業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