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為“狗票”遺憾了一年(3 / 3)

但我集郵,也是從信銷票的。

當時我之所以選擇收集信銷票,唯一的一個原因就是――沒錢。1976年我剛剛上中學,中學生哪來的錢呢?而收集信銷票不需要花錢,隻要嘴勤、腿勤、手勤就可以了。起初,我收集信銷票的途徑單一,隻是將父母無意間留下的來信統統翻出,把信封上的郵票一剪了事。如此這般,信銷票的數量總是沒有多少長進,且品種單調,除了普17“北京飯店”,就是普18“農業”。“形勢”逼迫我開辟新的途徑。其一,請同學找。我是班裏的班長,於是我就利用各種機會“放風”說我喜歡集郵,一些平常和我“私交”不錯的同學便將家裏的信封拱手相送。其二,上門討要。我家與街坊四鄰關係甚好,於是我就拜托我的母親開展串門大行動,上門討要信銷票。其三,寫信交換。我與天南海北的郵友約定,寫信互貼好看的紀特票。上述三個途徑令我的信銷票收集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我的信銷票陣營壯大了起來。

由於當時是“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不久,故在我的信銷票中“文革票”占了一定的比例,有“毛主席詩詞”郵票(圖204),還有沒蓋戳的“毛主席去安源”郵票(圖206、“毛主席去安源”郵票“文化大革命”期間規定不能蓋戳,當然,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因的)。其中一枚“林彪題詞”郵票(圖207)得來頗為神秘,是一位與母親關係很好的阿姨偷偷給我的,並囑托我一定不要公開這枚郵票和郵票的來曆。

我把這些信銷票夾在日記本裏,晚上寫完作業唯一的消遣就是翻看這些信銷票,睡覺之前必定將信銷票數一遍,然後才心滿意足地睡覺。

當時,我還不知道信銷票誰跟誰是一套?一套中有多少枚?隻是將圖案近似的信銷票放在一起。這其中,少不了“亂點鴛鴦譜”。不久,當我從《集郵》雜誌上學到了如何識別郵票種類和枚數的知識後,“煩惱”也跟著來了――因為我發現在我收集的所有信銷票中,高值票幾乎沒有。怎麼辦呢?我一籌莫展。

一天,我在一位郵友的郵冊中看到了一枚高值票――60分的“萬裏長城”,是新票,而在我的“萬裏長城”信銷票中,獨缺這一枚。我心裏一陣狂喜,但眼睛卻並不往這枚郵票上看,假裝隨意地問:“這枚60分的長城換嗎?”郵友答:“我就這一枚,不換。”“我用一套16枚的勝利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舊票(當時還不懂信銷票這個詞)和你換,行嗎?”我提出了交換條件。“好吧!”郵友欣然同意。在當時,許多郵友把追求郵票的數量放在第一位,一下子有16枚郵票進賬,難怪這位郵友一口答應。

我興高采烈地拿著郵票往郵局跑,幹什麼?去蓋戳!“郵票隻有蓋了戳才有價值”,這是當時在郵友中最流行的一句話。郵局營業員將信將疑地問我:“真要蓋戳嗎?”我回答得幹脆:“蓋!”營業員手起戳落,60分“萬裏長城”新票就這樣來到了我的信銷票隊伍中。

以前收集信銷票並不刻意追求品相,因而在收集的信銷票中有的品相非常糟糕,比如這枚“梅蘭芳”郵票(圖208),郵戳讓梅蘭芳變成了黑李逵。再比如這枚“唐三彩”郵票(圖209),郵票下端蓋了兩次郵戳,如同兩次給這匹“唐三彩――馬”套上了絆馬索。

集郵貴在一個“集”字,如果不去一枚枚地收集,集郵一詞中的“集”字恐怕離“下崗”不遠了。如今,集郵者大都是購買新郵票,集郵已經變成了買郵,集郵的樂趣也因此打了折扣。為什麼集郵者不去集信銷票了呢,原因多多。一是省事,掏錢就能買來郵票;二是省心,用不著東家找、西家要。其實,這也不能全怪集郵者“懶惰”。以前,幾乎家家都要寫信,如今,時代變了,打電話、發“伊妹兒”代替了寫信,集郵者收集信銷票,難了。

雖然20多年過去了,但我集郵之初收集信銷票的經曆,至今難忘。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我又一枚一枚地收集《民族大團結》信銷票,在長達半年的收集過程中,我不僅集齊了全套56枚《民族大團結》郵票,也從郵票上了解了我國56個民族。

(《集郵博覽》2005年第10期)

偏關不偏

偏關縣地處晉西北的晉蒙交界處,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東南部與平魯、神池、五寨、河曲等4縣毗鄰。全縣總麵積為1685.4平方公裏,總人口102085人,其中男性54572人,女性47513人,農業人口88995人。

偏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為外三關。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古為兵家征戰,屯兵駐防之地,堪稱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古人有詩讚譽:“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

那天,我乘車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山,終於在天剛剛黑的時候趕到偏關縣城。在暮色中,我從車窗中看到一座城門,停車後疾步前往,城門額上“偏頭關”三個大字證實了這就是我魂牽夢縈的長城關口。但是,我怎麼也不肯相信,這就是普29《萬裏長城(明)》郵票(圖210)上的偏關?

第二天一大早兒,我迫不及待地從駐地――偏關縣政府招待所狂奔到偏關前。眼前的偏關真讓我大失所望:普29《萬裏長城(明)》郵票上的城門,前麵是塊開闊地,偏關高大無比;而現在的城門洞兩側緊貼城牆各蓋起一座與城牆同高的三層樓,為旅館、商店等所用,大煞偏關風景。看來,要恢複偏關城門景觀,拆除這些“違章建築”是當務之急。

今日所存偏關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所築,宣德四年(1429)山西鎮總兵由寧武關移駐偏關。當地老鄉告訴我,偏關關城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逐年拆毀,至今僅存南門磚砌券拱門洞,門洞兩側的殘牆也不過長十來米。眼前的南門上剛剛修複的城樓還有一層未拆掉腳手架,據說再過一個月,一座飛簷彩繪的城樓將露出新容。

普29《萬裏長城(明)》郵票似乎是根據以前的照片資料而設計的,因此郵票上隻畫出了個城牆和城門,並沒有屹立在城牆上麵的城樓。由此可見,普29《萬裏長城(明)》郵票圖案是與偏關的現狀反差最大的一處關口。

從城門洞進去向北走約200米,要經過一座重簷式的過街樓,當地人稱之為“鼓樓”,郵票上也表現了此景。偏關縣郵政局為郵票發行刻製了一枚偏頭關的風景日戳,經我與實景對照,戳上的圖案應是鼓樓,隻是設計得比例失調。我原以為偏關地名的由來是地理位置偏僻所致,到達這裏一打聽方知並非如此。因關稱東仰西伏如人首之偏,故而得名,亦稱為偏頭關。來偏關之前我在網上搜索關於偏關的資料,可惜,收獲不多。網上說:偏關古為邊防重鎮,名勝古跡頗多。有明代修築、總長為500公裏的六條邊牆――明長城,有明代建造的文筆淩霄塔;有唐建隆崗寺以及古烽火台岩洞、白衣廟、白龍地等多處旅遊景點,有一定的開發價值。雲雲。

(《湖北郵電報?集郵》2005年11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