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專題郵集以“瘦”為美(1 / 3)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減肥”已成為當今世界曆久彌新的話題。筆者也想順應潮流,打算編組一部《減肥》專題郵集,由於反映“減肥”的郵票、郵品缺乏而作罷。郵集雖然沒有編成,但關於“減肥”的話題筆者還是很關注的。

筆者曾聽到過一些郵集作者抱怨,說某些評審員在指導他們編組郵集時,總是喋喋不休地說他們郵集還“缺少什麼、什麼,需要增加什麼、什麼”。讓郵集作者感到困惑的是,他們為編組郵集已經付出了很多,再讓他們“增加什麼、什麼”,真是感到不勝其累。由此,筆者想到了專題郵集的“減肥”問題。

有的郵集作者形容,專題郵集走到今天已是步履蹣跚、氣喘籲籲了,像是遭受了“肥胖”病毒的感染。按照現在流行的手法,郵集作者在編組一部專題郵集時,幾乎要把該專題包括的所有細節都“編”進去,以致使專題郵集承載了難以承受的負荷。看來,專題郵集真的該“減肥”了。否則,很多專題郵集作者因為“要求太多”而“開小差”。

以某些評審員脫離現實的要求來看,筆者很懷疑郵集作者能夠“編”出這樣的專題郵集來。具有諷刺的意味是,有的評審員根本就沒有親手編過專題郵集,哪怕是一框類的專題郵集,隻是根據自己“掌控”的“規則”信口開河。某些評審員過分強調專題郵集的所謂“創新”、“拓展”、“品相”、“珍罕”等等,希望在一部5框(或8框)的專題郵集中涵蓋所有。這是某些評審員在對“規則”理解上產生了偏差。規則是什麼?規則應該是“指導書”,而不是手中揮舞的“大棒子”。專題郵集的“瘦身”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讓更多的青少年“入圍”專題集郵世界。

其實,專題郵集的“減肥”也好,“瘦身”也罷,隻是筆者提倡的一個集郵理念而已。如果真的因為“減肥”、“瘦身”而使專題郵集瘦骨嶙峋,喪失美感,那就不好了。在全世界大都認同以“瘦”為美的今天,“減肥”應是一種順應時代潮的表現,專題郵集亦然。

(《中國集郵報》2005年6月3日第6版)

湖北省集郵展覽專題類展品評述

6月1日至6月3日,第25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揭曉頒獎暨2005湖北省集郵展在武漢市青少年宮舉辦。本屆郵展展出中國郵票博物館館藏展品1部50框;示範展品21部99框,其中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廣東等省市示範郵集16部75框,湖北省示範郵集5部24框;湖北省競賽性郵集71部215框、集郵文獻9部;湖北省特邀展品2部16框。本屆郵展共推出競賽性專題類郵集15部,其中獲得鍍金獎1部、銀獎5部、鍍銀獎4部、銅獎5部。獲獎成績雖然不理想,但總體水平還是很高的。

鍍金郵集可圈可點

《玻璃》郵集是此屆郵展唯一沾金、獲得鍍金獎的專題類郵集,也是國內近年來湧現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高水平郵集。

《玻璃》郵集之所以獲得本屆郵展專題類最高獎項,應該歸功於作者選擇了一個新穎的題目,至少在國內高水平的郵展上目前還沒有出現這個類型的題目。用“先聲奪人”、“獨占先機”詞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看來,郵集作者特別是專題郵集作者選擇一個新穎的題目,是多麼重要呀。

從外觀來看,題目“玻璃”字體書寫恰如其分,真如同玻璃製成一樣。該郵集運用白色和藍色雙層襯紙,清新雅致,十分符合郵集所展示的內容,對展示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專題郵集前言的撰寫方式很多,有的前言洋洋灑灑,有的前言惜墨如金,而《玻璃》郵集前言的撰寫屬於後者:“看看沒有,摸摸倒有。似冰不化,似水不流。它是什麼?是――玻璃。”既形象,又簡潔,寥寥幾句突出了郵集的主題。

《玻璃》郵集的素材比較豐富,可以說專題郵集應該擁有的素材該郵集基本上都有了。郵集首頁展示了一枚1898年2分實寄封,郵集中還展示了1928年意大利傷殘軍人B.L.P信卡、1932年比利時銀行支票廣告封、1945年美國“勝利郵件”等,都是難得尋覓的佳品素材。

或許是評審員對該郵集的要求比較高,且充滿了期待,因此沒有給該部郵集更高的分數,這也使得該郵集今後提高的餘地更大。

銀獎郵集基礎不錯

《貨幣》等5部郵集獲得銀獎,另有4部郵集獲得鍍銀獎,兩項相加共計9部,占全部參展專題類郵集的60%,說明銀獎郵集已經打下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貨幣》是首次在省級郵展上亮相的一部較高水平的郵集,該郵集主要講述貨幣在商品交換中是怎樣產生並不斷發展演變的,同時講述貨幣在商品生產中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該郵集選題新穎,前言簡潔,而最為出彩的地方是郵集首頁展示了一張100元錯版人民幣和一張中國銀行照片及一張戰國時期出土的貨幣照片,這些素材雖然是非郵品,但在首頁展出對揭示郵集主題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

“水”是一個陳舊的題目,如何讓陳舊的題目變得新鮮起來呢?寫好郵集的前言是成功的第一步,讓我們看看獲得銀獎的《水》郵集前言是怎樣的:“生命起源於水,人類生活需要水,社會發展離不開水。水是那麼親近,卻又是那麼陌生。讓我們暢遊這水的世界,珍惜水,愛護水,在一個美好的水環境中,健康地繁衍生息吧。”怎麼樣?前言全麵而概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