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基礎觀闡明知識及組織產生新知識的能力決定企業能夠持續開發新資源和組合資源,並且獲取持續競爭優勢(Birely&Chakrabarty,1996Nahapiet&Ghoshal,1998)。但是它卻沒有從微觀角度強調如何獲得和開發企業的知識與學習的能力(Nahapiet&Ghoshal,1998)。

3.1.2.2知識管理理論

隨著知識逐漸成為各類組織中的重要的資源,知識管理已經成為當前管理學理論界和企業界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它滲透到組織各種業務活動中,成為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大量的研究者和企業越來越關注知識管理,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活動。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對知識管理形成一個公認的標準定義。美國德爾福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費拉保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途徑。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知識進行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左美雲(2001)指出,知識管理不但要對信息和人進行管理,還要對信息和人連接起來進行管理,知識管理要將信息處理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增強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雖然對知識管理的概念理解各異,但眾多不同的定義都體現出這樣的思想:知識管理首先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不隻是某種具體的方法、技術或管理方案,而是以知識創新和人力資源價值轉化為核心的管理思想。

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知識管理的理論框架,他們試圖提供人們一個關於知識管理的全麵的理解。Wigg(1993)知識管理理論框架包括知識的創造、知識的傳播、知識應用和知識轉移三種活動。Van der Spek和Spijkervet(1997)的知識管理循環框架中,知識管理分為四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采取行動和回顧反思。發現問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組織知識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優、劣勢;分析問題階段是應用一些評價標準,設立發展目標,製定行動計劃;采取行動指組織采取開發知識、分配知識、整合和儲存知識;回顧反思是組織對這一輪知識管理活動進行反思,確認已經取得的成果,並為下一個循環做準備。整個知識管理的循環受組織內部環境因素(如組織文化,組織戰略和IT技術等)的影響。Alavi(1997)的知識管理模型包括六個連續的階段:知識獲取、知識索引、知識過濾、知識鏈接、知識分發和知識應用等。

雖然學者們給出的知識管理活動不盡相同,但一般包括知識的創造、知識存儲、知識轉移和知識整合與應用等。

1.知識創造。Nonaka(1994)根據知識創造活動的特點,提出了著名的知識螺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們認為知識創造是一個由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和內部化組成的知識轉換的螺旋式模型,是組織的知識不斷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又不斷得到顯性化,是一個知識在個體、團隊和組織中不斷上升的螺旋流。這四個知識創造模式是高度依賴和交織的。

2.知識存儲。知識存儲包括從組織成員或外部來源中獲得知識,編碼、索引知識並占有。在知識增加組織競爭力方麵,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使隱性知識/顯性知識被編碼化,並存儲到組織的知識庫中。編碼化能夠促進組織的知識在各個部門間流動,有助於組織識別經營中的機會與威脅。在某種情況下,由於編碼化的成本較高,組織一般選擇將知識隱性化,形成組織共同的信念和行為方式。組織知識的類型不同,存儲的方式也不同。顯性知識以編碼化的方式存儲於組織的知識庫、規章製度、文件、圖紙、說明書等文檔中,而隱性知識則通過組織的日常工作、企業文化、日常行為等方式體現出來。

3.知識轉移。知識轉移是跨組織或個體邊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識共享(Szulanski,1996),可以通過一係列機製(如培訓、交流、觀察等)發生。Nonaka和Takeuchi(1995)把知識的主體分為四個層次:個體,團隊,組織與組織間。因此,知識的轉移也就是在這四種層次間發生,即個體間、個體與團隊、團隊之間、團隊與組織和組織與組織間的知識轉移。

Gupta和Govindarajan(2000)將知識轉移概括為五個要素:(1)認識到來源於個體知識的價值;(2)共享知識的意願;(3)傳播渠道的存在和豐富;(4)接收個體的激勵傾向;(5)接收個體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知識必須在接受者的大腦中進行一個再創造過程,這個再創造依賴於接收者處理引入刺激的認知能力。學習問題包括接收者過濾他們交換的知識,從他們自己的參考框架解釋知識,或者從知識團隊中學習。

4.知識整合與應用。Grant(1996)指出了三個主要的知識整合機製:指示,組織事務和獨立的任務團隊。指示指通過專家隱性知識向與非專家的顯性知識與整合知識轉化而形成的具體的規則、標準、程序和指導;組織事務指任務執行和合作形式、互動協議和處理規範,他們允許應用並整合個體的具體知識而不需和他人溝通他們的知識;在任務不確定和複雜性阻止指示和組織事務的情況下,有著必備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團隊組合起來就能解決問題。知識應用可以通過將知識登入企業內部網,個體獲取其他人的經驗和使用信息技術來實現。

知識管理源於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特殊作用,其出發點是把知識視為最重要的資源,並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3.1.3人力資本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Schultz和Becker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類關於人的生產能力分析的新思路。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通過人力投資形成,體現在人身上並能為其帶來持久性收入來源的生產能力,它表現為蘊含於人身上的各種技能、知識和能力的存量總和。人力資本理論主要包括:(1)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2)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於物質資本的作用;(3)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人力資本理論突破了傳統理論中的資本隻是物質資本的束縛,將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這樣就可以從全新的視角來研究經濟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