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練達即文章

翠柳街

作者:孟德民

官場題材小說曆來都受到讀者的關注和追捧。從清末民初的譴責小說,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周梅森、張平、劉震雲、王躍文,及後來的黃曉陽、王曉方、閻真等人,可以開出一串長長的人名和書單。而其中具有轟動效應且影響深遠持久的,當屬王躍文的《國畫》及係列小說。盡管王躍文不樂意接受“官場文學第一人”的桂冠,他在很多場合聲明自己不是官場小說作家,但這絲毫不妨礙他的官場題材小說大行其市,洛陽紙貴。他對此現象有著清醒的認識:“這隻能說明如今人們太關注官場了。”

為何人們對官場和官場小說投注如此多的熱情?很簡單,官場原本就是很多人的夢想。那些有著“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父母們,最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大概就是走上仕途,飛黃騰達。在古代,十年寒窗苦,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從小處說,可以“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富貴榮華,光宗耀祖;從大處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實現宏圖大誌,一展懷抱。在今天,人們一邊咒罵著貪官汙吏,一邊在報考公務員的獨木橋上擠破腦袋,謀求一官半職,以官為貴、以官為尊、以職務高低權力大小來衡量人生價值成功與否的“官本位”思想深入骨髓。而官場是人才薈萃、“人精”雲集之所,要想出人頭地,脫穎而出,得有超常的智慧,深厚的背景,敏銳的嗅覺,廣泛的人脈。有人說,官場是人性表現最徹底的地方。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嘴臉千姿百態呈現,陽奉陰違、口是心非者有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者有之;見風使舵、賣身投靠者有之;骨肉相殘、六親不認者有之。官場是江湖,人在江湖,便身不由己。無論是混跡官場的小官員,還是向往官場的小百姓,無不對官場角逐的故事充滿好奇,把官場小說當作“教科書”,學習為官之道,掌握馭人之術,借鑒得失教訓,汲取生存智慧。因此,官場題材的小說總是暢銷不衰。

本期“再發現”所選王躍文的《今夕何夕》,寫的是官場掌故,更多地呈現的卻是“秘書世故”。作者通過秘書孟維周的眼光和感受,講述張兆林在接任地委書記陶凡的職務,從五把手晉升為一號首長之後,台上台下、幕前幕後的種種作為和表現。在人們以為他會換座駕、換秘書、換司機、換幹部的猜測中,他按兵不動,維持原狀,繼續實施陶凡的從政思路,甚至對前任明明不切實際不得人心的口號也全盤接受,對提出異議的幹部嚴厲打壓。直到大局已定,穩操勝券,才拿出自己的施政綱領,大刀闊斧地推進“兩走工程”。在孟維周的眼裏,張兆林既威嚴,又平易,既清正廉潔,又通達人情,“一舉一動都體現著卓越的領導藝術”。張兆林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通達人情”上。他處理矛盾的收放自如,駕馭人際關係的遊刃有餘,官場運作的深謀遠慮和不動聲色,都做得合情合理,入絲入扣,對形影不離的孟維周來說,無時無刻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孟維周有野心,會琢磨,訥於言而敏於行,具有做秘書的良好潛質。最早的警示來自官至地委黨史辦副主任的姨父,“千萬不要和同事交朋友”,在與司機馬傑的交往中,孟維周對姨父的教誨細心體察加以運用。即使是如何稱呼對方的小事,也小心翼翼,頗費思量。在為馬傑虛辦留職一事上,更是無中生有,一波三折,假戲真做,讓這個過去張揚狂傲的同僚對自己感恩戴德,敬服有加,既賣了人情,又拉開了距離。“這件事多年以後都讓孟維周暗自得意,他發現自己搞政治原來天賦不淺”。給領導做專職秘書,是當今官場的終南捷徑,孟維周很好地把握著這個機會,悉心領會和修煉,可以說,他跟馬傑玩的這個套路,就是對張兆林領導藝術的活學活用,小試牛刀。他知道,秘書的身份很微妙,做得好可以雞犬升天,做得不好,那是伴君如伴虎,禍在旦夕。因此他對領導言聽計從,馬首是瞻,全副心思都用於揣摩領導心理,研究領導藝術,凡張兆林經手的大事小情,他都要習慣性地琢磨出一個為什麼,從一點一滴的細節裏,發現和總結從政經驗,同時刻苦訓練演講口才,換位思考問題,漸漸地與首長心意相通,“形神兼備”。孟維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由副科、正科而至副處,隨著張兆林的升遷副省長,孟維周的前途也一片光明。但是,作為一個有文化、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原本的純樸、善良和正義感,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正一點一點地消失,以至墮進舒先生的溫柔圈套難以自拔,對無意發現的驚天騙局也心存私念,麻木不仁。《今夕何夕》中的孟維周,還隻是處於積累經驗、磨礪本事、深藏不露階段,在王躍文的其他小說中,他將在張兆林的卵翼之下大展身手,讓人刮目相看。試想,這樣的“人民公仆”,一旦得勢,能夠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謀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