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和名人抬杠(1 / 1)

把真話說盡的時候,漁網已經爛了。

當人們圍近一口燉肉的大鍋時,聞到的和聽到的總是兩碼事。

《水滸傳》第29回寫道,武鬆怒問蔣門神:“你為何不姓李?”蔣門神行跡可恨,武鬆的問話也可恨,想一想又好笑。這是抬杠。和名人抬杠,並非指出名人的話說錯了,隻是問他們“為何不姓李”。

有些格言你若全部相信它有時會很可笑。譬如說“有誌者事竟成”。古往今來,有幾件事可以“竟成”呢?即便有也極少。

成功的有誌者,在中國多是帝王。劉邦成了,項羽沒成。朱元璋成了,李自成就不能算成。至於蔡倫用一堆破麻繩頭造紙,以至謬論遠播,這的確是“事”,但似乎不是蔡倫的“誌”。他是閹人,閑來無事弄弄而已。在曆史和現實中,可以成立的一句話是“有誌者事竟不成”。這很好,如果“有誌”就“竟成”,生活肯定糟糕透頂了。自然與社會的製約,使許多人的“大誌”被掩埋了,使生活可以大致上沿著正常(或以往)的軌跡運行。如果“太平天國”竟成之後,會比清朝更民主更昌明嗎?我看未必。

“有誌者事竟成”常常用來鼓勵落榜的中學生,後來有的中學生真就考上大學了。不過又有謠傳,“衝劑”跟考大學也不無關係,總之“競成”了。不過,人們一般不用這句話去鼓勵發明永動機的人。這種鼓勵,差不多就是一種陷害。

那些“事竟不成”的有誌者們,如果要討個公道怎麼辦呢?可以用另一種邏輯對他說:你不屬於有誌者。

席勒說:“謹慎者難成大事。”

雨果說:“謹慎是睿智的長子。”

德謨克利特說:“給人以幸福的不是感官,而是正直與謹慎。”

約翰遜說:“謹慎能帶來平靜,但帶不到幸福。”

席勒與雨果一組,德謨克利特與約翰遜一組,你們相互抬杠吧。

富勒在(箴言集)中說:“在酒裏淹死的人比在海裏淹死的人還多。”不過這兩種淹死的方式應該有區別,“泰坦尼克”號巨型客輪沉沒時,大家一起殉難了。喝酒時(比如大型招待會)千人醉死的情形還沒有出現過。

海洋唯其寬廣,淹死的人反而少。酒盅雖淺,紛紛投入溺斃者偏多,這是富勒的意思。但應該加個限製,即戰爭時期除外,客輪失事除外,不善遊泳,偏要在“大風大浪”裏鍛煉者除外,那麼剩下的全是在酒裏淹死的人了。

富勒的意思是勸人少喝酒,這意思咱們明白。但少喝能行嗎?因為“酒裏有真理”(大普林尼),而且“不喝酒之人寫不出流芳百世的好詩”(賀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