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膠東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為中國人民的武裝鬥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是美名遠揚的“膠東子弟兵”。據統計,l946年解放戰爭開始時,膠東地區就有44628名青年誌願參軍。l947年,在“保家、保田”“捍衛土改勝利果實”“上前線、把大門、爬山頭、殺敵立功”等口號下,開展了兩次大參軍運動。萊陽縣赤山區共有32個村莊,就有800多名青年報名要求入伍,經審查批準參軍者458人,當即編成了一個營,即當時聞名全國的“赤山營”,福山縣譚家莊區黃山村128名民兵集體入伍,編成了“黃山連”。膠東子弟兵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高,不怕死,能吃苦,善打惡仗、硬仗。據統計,l946年9月至l949年3月,膠東地區共有285839人誌願參軍,可以編成55個師。
被毛澤東稱為“長江王”“當代大禹”的文登籍老革命家林一山同誌,抗日戰爭時期曾任膠東特委書記、膠東區遊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青島市委書記、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他講過這樣一件事,當年錦州戰役,為了實現毛澤東同誌“關門打狗”的戰略,全殲國民黨在東北的部隊,塔山阻擊戰打得異常慘烈。司令員韓先楚對著林一山哭訴:“部隊全拚光了!”林一山安慰他說:“我保證在三天內給你補充五萬人。”果然,第二天就有華東野戰軍第l3縱隊數萬人乘船到了營l5。後來,這支部隊成為一支英雄部隊,一直打到了福州。
為了戰爭的勝利,膠東湧現出大量的英雄,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膠東大地上,從大山深處的小村莊到通衢交會的大集鎮,到處都有烈士的紀念堂或陵墓。中國革命的特點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鐵與火的鬥爭長達20餘年,英雄的膠東人無愧於這樣一個時代。
其次是英雄的膠東民兵。幾乎就在日寇的鐵蹄踏上膠東這塊土地之時,膠東民兵就開始馳騁沙場了。後來,膠東民兵自成戰鬥序列:縣裏有縣大隊,區上有區小隊,村裏還有民兵在站崗、放哨,都接受軍分區、軍區的統一指揮,隻要戰鬥需要,他們就會配合主力,毫不遜色地擔負起戰鬥任務。平時是組織嚴密的地方衛戍部隊,同時還是野戰部隊的重要後備兵源。後來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他們大都升格為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了。
不妨以海陽縣的民兵為例加以說明。海陽是著名的“地雷戰之鄉”。而地雷戰又正是海陽民兵在嚴酷的l942年反掃蕩中發明創造的。八年抗戰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多次,斃傷俘敵1500多名,繳獲各類武器600多件,湧現出縣級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其中有11名爆破大王。趙守福、於化虎、孫玉敏榮獲“全國民兵英雄”稱號,都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爆炸大王。
再次應當說到膠東的支前大軍。解放戰爭期間,膠東共動員了260餘萬人次參加支前活動,臨時組織的脫產子弟兵團就有129個,l5萬餘人,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隊打到哪裏,就支援到哪裏。l946年下半年,參加支前民工11.4萬人次;次年,達到了20萬人次。這年的擔架隊有7000副擔架,小車隊有l5000餘輛小車。車輪滾滾,隨著大軍過黃河、過長江,一直推到了國民黨總統府、南京路。萊陽有一個唐和恩,從家鄉出發時,隨身攜帶著當年討飯用的竹竿,一路上把經過的村莊、地點逐一刻在竹竿上。當支前結束時,已經刻上了88個地名,原來已經曆經四省27縣,行程已經達2000多裏,“一根竹竿走萬裏”現在已經成為曆史的見證。
還特別應當提及的是膠東的娘子軍。查遍古今中外的曆史,從來沒有看過婦女如此“巾幗不讓須眉”,壓在三座大山下麵的婦女竟然如此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她們在戰鬥中成長為一代豪傑。在支援前線中婦女們做出了獨特貢獻。膠東部隊在圍攻海陽時,海陽縣群眾每天供應白麵l0萬多斤,絕大部分是婦女趕著小毛驢甚至推著細磨棍磨出來的。在解放萊陽時,萊陽縣婦女突擊五天五夜,趕製軍鞋20000雙。l947年,掖縣婦女日夜突擊,半個月就做軍襪22萬雙。
應當指出的是,當時隻要不是殘疾,絕大多數的男人都上了前線,每個村莊的烈、軍、工屬都非常多,生產重擔幾乎全壓在了婦女的肩上。她們除了完成自家的生產任務外,還要替大量的優撫對象“代耕”“代收”。在戰爭年代,膠東沒有撂荒的土地,廣大婦女實在功不可沒。
什麼叫“戰爭年代那一股勁”?就是全民同仇敵愾,具有統一的鋼鐵意誌,煥發出來的政治激情恰似熊熊燃燒的火焰,足以吞噬所有邪惡。從來也沒有過如此深廣地發動了群眾,可以說沒有一個死角。按說最與世無爭的是婦女和兒童,可是在戰爭年代的膠東,最活躍的兩支社會力量恰恰是“婦救會”(“婦女救國會”的簡稱)和兒童團。婦女們在承擔了巨大的生產任務之外,還有大量的社會工作,擁軍優屬的擔子也是她們勇挑,尤其是其中的“青婦隊”(青年婦女)可說是解放區的中堅。孩子們也都組織起來了,兒童團除了站崗放哨之外,還要充當“小先生”,把在學校裏學的知識,馬上到識字班裏進行傳授,這種傳授都是在課餘到農民的熱炕頭上完成的。
要說發動群眾的深度和廣度,沒有能與戰爭年代相埒的時期了,即使土改與文革時期也相形見絀。
二:膠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這種革命文化主要是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化,之前是序曲,之後走向了全國。